遥远、安静、质朴、纯净、凄美、震撼,是我对影片《山楂树之恋》的总体感觉。那真实而感人的爱情故事,青涩懵懂的时光,遥远而美丽的西坪村,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带给我强烈的共鸣。从这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除了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崇敬之外,还有对青春时光的无限怀念,对那个时代的深深诘问。
《山楂树之恋》是由美籍华人女作家艾米根据好友的经历写成的爱情故事,后经张艺谋改编拍摄成电影。故事发生在“文革”后期的1975年左右:文静漂亮的城里姑娘静秋,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文革时被打成右派,静秋很受打击也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坪村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队长家,认识了真名叫做孙建新的“老三”。老三爱上了静秋,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和关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一个叫西坪村的地方,一段美丽的邂逅,一棵山楂树的故事,让原本不相识的两个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老三对静秋心甘情愿、不求任何回报的默默付出,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伟大。静秋的纯真与羞涩,让我们嗅到了青春懵懂的气息。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接触,甚至一个眼神都流露着对彼此的爱慕,关心,鼓励。他们在一起是那样的开心快乐,那种纯洁而真挚的爱情,怎能不让人感动。当厄运降临到热情、善良、阳光、细腻、率真的老三身上,当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又不忍心让心爱的静秋知道时,他的内心是绝望的、恐慌的、矛盾的。但他的爱却没有因此而停止、而退缩。他告诉静秋:“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正如他日记扉页上写的:“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我会等你一辈子……”他用一颗诚挚的心让静秋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他让她感受到这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
老三临死前是那样痛苦,医院已经停止用药、停止抢救,进入弥留之际几天,他还是闭不上眼睛,咽不下最后那口气。他是在等待,等待那个让他牵肠挂肚放心不下的人。当静秋穿着他为她买的,那块山楂花一样红色布料做成的衣服出现在他面前,哭泣着向他呼喊:“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时,他的眼角滚下了两滴眼泪,至此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在他病房床头的墙上,贴着他俩以前唯一的一张合影,合影上,他们笑得那样开心灿烂,那样甜蜜幸福。
看完《山楂树之恋》的感觉是一颗心被因爱而生的痛撕成了两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对纯真的恋人,因为“出身、成分、前途、表现、清退、转正”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能光明正大地相爱,而当他们有可能走到一起时,命运却让他们生离死别,永难相见。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上小学和初中时曾耳闻目睹过村上有些年轻人真心相爱,却因为家庭出身、个人成分等等原因被拆散的事,有的劳燕分飞各西东终生遗憾,有的一时想不开服毒自尽送了卿卿性命。我也经历过那朦胧而青涩的高中时代,男女生之间的一首小诗,一本日记,有时不小心就暴露了小秘密,招来风言风语,遭到老师和家长猜测讽刺,挖苦打击。现在回想起来,荒唐、愚蠢也好,幼稚、可笑也罢,那里边除了社会的根源,更多的是情窦初开的青春悸动,是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憧憬。《山楂树之恋》之所以感动亿万观众,就是因为这个故事里有千千万万个你、我、他的影子,有每个人都有过的懵懵懂懂酸酸甜甜的感受,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山楂树之恋》,会唤醒我们雪藏的纯真之心。
影片《山楂树之恋》是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小叙事,整部片子没有奢华的铺张,只有清新自然的风格,默默地安静地叙述。这部现实版的纯爱史诗、哀伤童话,因为故事的真实,因为情感的纯真,因为结局的悲情,让人感动,让人哀伤,让人心碎欲裂。让人再也不愿意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爱情故事。
“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度、无论靠近时有多么心机叵测,当真正的爱情发生时,它都是纯净的。无论是一秒钟、还是一辈子。”《山楂树之恋》除了告诉我们世间有真爱外,还告诉我们:真爱,是神圣的,得之珍惜,只因为无怨无悔;真爱,是纯洁的,失之随缘,只因为真心爱过。
如果山楂树开的是红花,那一定是滚烫的心血,如果山楂树开的白花,那一定是纯洁的爱情。
《山楂树之恋》,一曲情的挽歌,爱的箴言。(作者系丹凤公路段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