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家有三大乐事,看戏过年娶媳妇。一场电影的场面,绝对比过年还要热闹。所以三大乐事里,看戏走在了前头。
一张黑白相间的帆布屏幕,一个放映机,一根黑色电线,一台发电机,几部胶卷影片,几百号人黑压压地塞满了场子,这就是小时候看电影的场景了。父亲说,大人看戏能解乏,小孩看戏要挨打。大人看电影,是看戏看稀奇,图个热闹,嘻嘻哈哈的一通说笑,忘了一天的劳累。而我们是“玩儿”电影,先把以前看过的武打场面“续集”加演一番,然后揣摩着新的玩儿招儿。有时睡觉还在甩胳膊蹬腿儿,梦里都是行侠仗义、英雄救美。为此没少被母亲揪耳朵,让父亲打屁股。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和伙伴们赶场子,连续看了三场《赛虎》之后,缠着父亲,到亲戚家逮回来一只黄毛小狗,好吃好喝照顾它,想叫这小家伙长大之后和赛虎那样忠诚勇敢通人性。小狗一天天大起来,还真使出了看家本领,有个风吹草动的,就一阵儿狂叫,特别是半夜三更的,搅和得大人小孩都睡不好。父亲很生气,不顾我眼泪巴巴的,把它送人了。看完《武当》、《少林寺》,上下学的路上都是哼哼哈哈,舞枪弄棒的武打镜头,我还制作了武当剑、少林棍,捡来烟盒里的锡箔纸,把木剑贴的闪闪发光,用墨汁把木棍染成一段一段的黑色。由于一心“习武”,作业往往是应付差事,考试时也是心不在焉。父亲知道后,赏给我一记“铁砂掌”,我精心制作的“武器”,没来得及派上用场,就被父亲当成引火柴,窜成了一把火苗。
下一场电影终究还是来了。要是听到汽车声,我就会找些相对硬些的包谷杆儿,三七开地折成“7”字型,一路蹦Q着,掰包谷之后剩下的壳儿,随着小跑的节奏,发出“突突突”的声音,要是响声不大,我还鼓起腮帮子,配音发出“突突突”的发动机声。为了更像电影里的汽车,父亲给我锯了一付泡桐树“车轱辘”,利用树的空心连上前后轴,再钉上木板,一辆自主研发的“小汽车”便下线了。小伙伴们抢着当司机,换着上下车。由于没有方向,拐不了弯儿,往往开的是人仰马翻。
后来发生了“站岗执勤”事件,让我在同学们面前出尽洋相,最终我横下心来,发誓不再“玩儿”电影了。
看完《渡江侦察记》和《英雄虎胆》两部黑白电影之后,伙伴们迷上了带手枪的连长和卧底。放学一回家,都顾不上吃饭,忙着制造手枪。为了比伙伴们做得更好更像,我结合弹弓的原理设计了枪栓,从母亲的针线篮里,找出一小块儿红绸子,缀在手枪把儿上,非常神气,见人之后“拔枪”就打,嘴里有节奏地“叭叭啾啾”地发出枪声。为了炫耀,我偷偷地把这玩意儿带到学校。午饭后,老师要我们在教室里写作业,不准吵闹。老师前脚刚走,我们立刻精神起来,男同学都掏出“家伙”干仗。这一闹,把老师给吵醒了。由于我的手枪带了红缨,十分显眼,值周老师拉着我走出教室。从他的办公室找来批作业的蘸水笔和一根小绳子,在我的“手枪”上描了“五四”两个字,在枪托儿上拴了绳子,模仿电影里连长的样子,把枪斜挎在我的肩膀上,然后带到学校的大门口,表情显得很是严肃地对我说:“你这个‘小鬼’,现在有一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你。为了防止中午有‘敌人’前来偷袭,打扰老师和同学们午睡,由你负责站岗。”直到下午开始上课,全校师生涌进教室,才被值周老师叫回去,红着脸乖乖地坐回课桌。下午放学回家后,没让父亲动手,我亲手把“五四手枪”塞进了火炉。
30多年后的今天,要想看电影太简单了。可以走进电影院,看新片大片,也可以在网络上下载,想看一出是一出,想看多少有多少。是我水平有限,或者是童年把电影“玩儿”的太真,太入戏了,无论我现在怎么认真地去欣赏,心底里,再也找不出童年“玩儿”电影时那种冲动的感觉来。
(作者供职于商南公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