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期 第121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3-09-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伊朗电影的美好人性
新闻作者:文 / 郭少言
    在古代世界,欧亚大陆桥的中心,整个中亚的文明几乎由波斯文明所统治,这一文明在世界史中存在的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是众所周知的。而古波斯的现代版――伊朗,在世界的眼中又是什么样的?落后、贫穷、恐怖分子、伊核问题?在西方主流新闻体系中,没有给予伊朗客观全面的评价。近些年,这个国家多次走入世界视野,也多是负面视角。我第一次发现关于伊朗的正面信息,是很多年以前,看过一部伊朗小说《瞎猫头鹰》,发现它的文学层次相当高,是世界第一流的文学。如果你去研究伊朗,会一次次强烈地感受到那文明古国的称号绝不是浪得虚名。
    今天,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一个国家和他们的人民,请你去看他们的电影吧。
    伊朗的电影让我震撼。从《樱桃的滋味》、《巴伦》、《天堂的颜色》、《麻雀之歌》到《一次离别》,我所看过的七八部伊朗电影,个个都是超级棒的精品。它不像好莱坞大片那么喧哗骚动,也不似欧洲文艺片那么优雅深刻,更不像中国电影不是说教就是媚俗。伊朗电影的叙述语言是朴素的,不动声色,甚至有些琐碎,从贫苦卑微的生活中折射出人性的闪光。伊朗电影中当然充满着宗教情怀,可它并不是通过宗教直接表达,而是融入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对这些人民来说,宗教就是生活本身。
    伊朗和中国一样有着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当中国艺术家知难而退,躺在商业片的温床上数钱时,伊朗的艺术家却在“带着镣铐跳舞”,跳出了全世界的喝彩。近年来,赢得国际声誉的伊朗电影无不关注社会问题,贫困、阶层差异,难民、城市农民工,保姆,儿童,妇女。对社会问题又不是简单地阵列苦难,而是最终落在人性的闪光中。它使你相信,无论社会多么不公,人性之美不能丢失,所以,你在这些电影里,几乎不能发现一个坏人,没有善与恶的针锋相对,只有一群朴素美好的人,坚强地活在不公的命运中。
    当不能以成人的语言直接批判社会时,就以儿童的视角和那些“微不足道”的行动来折射社会万象。《小鞋子》、《天堂的颜色》、《何处是你的家》都是这样的儿童主题片。《小鞋子》丢了鞋子,不敢告知贫困拮据的家人,兄妹两个换着穿鞋,为了能错开上学时间,哥哥在整部电影里疯狂地奔跑。有个细节,父亲蹲在地上将一堆大块白糖一点点敲成小块,累了,唤儿子把自家糖罐拿来给茶里添点糖,孩子问你那不是有一堆吗?混蛋,那是清真寺做礼拜上用的!这就是伊朗人,信仰约束着生活中的每个动作。《天堂的颜色》讲了一个盲童的故事,父亲为了再娶,一心想要抛弃盲童,孩子却相信他可以牵着真主的手走路,直到最后掉进河里淹死,被忏悔的父亲紧紧拥抱时,一抹亮光落在盲童指尖……《何处是你的家》讲述一个小男孩为了不让老师批评他的同学,想尽办法,受尽挫折,在深夜穿越一座座村庄寻找同学的家,去送还拿错的作业本……在“寻找”的过程,他遇到一些人,不同小人物的命运被串联起来,手工制造木门的老人片段,像一首唱给传统的挽歌,哀伤美丽。对这小题大做的方式,你很错愕吗?看到最后,是深深的感动。这就是世界级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作品,除过伊朗本土影片,阿巴斯也执导国际阵容的影片,如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以法国、意大利为背景的《合法副本》。
    《巴伦》讲述流落在伊朗的阿富汗难民的故事。一个一无所有的伊朗青年爱上了女扮男装干体力活的难民姑娘,为给她筹集回家乡的路费,他在黑市卖掉了伊朗籍身份证,沦落到被警察趋赶的惊恐生活中。他委托姑娘的邻居转交那笔钱,却被这家人据为己有,做了回阿富汗的路费。背信弃义的邻居写了欠条留给他:“这是我们流离失所的唯一机会,钱今后一定会偿还”。青年却默默地撕掉了欠条。苦难的生活、残酷的现实,然而,你看到的却是一部非常优美动人的影片,无论是画面的经营还是人物内殓到极致的情感表达。伊朗电影里的爱情,感情是一丝一扣地进展,每一小步都那么动人心弦,纯真而充满诗意,永远都不爆发,更不可能有吻戏、床戏,却以巨大的力量折磨着观众的心。这一点让我想起《金陵十三钗》里的爱情床戏,加得莫名其妙,完全地不合时宜,是电影艺术对商业化谄媚的同时低估观众的智商。伊斯兰文化是对庸俗文化的一个挑战,让我们有幸看到纸醉金迷之外,世界的另一个面孔。
    高科技和性统治着当今大片,伊朗电影却偏偏没有这些。然而,欧美主流电影界,不得不一次次为伊朗电影艺术所折服。《一次离别》获得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英国BBC世界电影奖。纪录片风格,家庭琐事中的悬疑,抽丝剥茧后,还是人性与宗教情怀的内核。《我在伊朗长大》产地为法国,伊朗女导演玛嘉・莎塔碧作品,在戛纳电影节以动画片的身份获得评审团奖的最高荣誉。《熊》在上海电影节摘得最佳影片金爵奖。
    其实,伊朗电影只是在讲伊朗的故事,并没有刻意地去反现代,然而,却吸引了对现代商品社会厌倦的人们的注意,在世界影坛刮起一股返璞归真风。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