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4期 第124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1-2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走一遍包家山隧道
新闻作者:王德薪
    那是在2010年12月31日,吃过中午饭,我回到宿舍照着镜子,端端正正地穿好制服,端端正正地戴好帽子,仔仔细细地带齐装备。一看表,12点27分。我一个人,步行,从包家山南口进入,沿着道沿,一路向前。
    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安川分公司每一名员工,言谈之间,对包家山隧道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大家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路过,心里却常常会着一种崇敬之情。这里的每一棵草和树,对我们来说都是熟悉而亲切的;这里的每一个路标,对我们来说都是庄严而光辉的;这里的每一个通道,对我们来说都是卓而不凡的。我知道,这是因为当年那些艰苦创业者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交通人。此刻,我需要深切地感受与体验。
    在路上,偶尔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普通的修路人。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的汉子,四川口音,有点沙哑,待人很谦和。他告诉我,每年只要有假期,他都会一个人,到包家山隧道来看看。我理解这份特殊的情感,并对他表示真诚的敬意。他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告诉我说:每当走进隧道深处时,随着过往车辆的回声,我站在路旁,闭上眼睛,仿佛就重新回到了当年施工队伍在隧道里面作业的场面,水声不断,呼喊不停,机械轰鸣。泪水、汗水、血水交流。但是,没有人退缩。许多人夜以继日,默默无闻。但是,奋战抢险的场面永远是那么的震撼心魂。
    告别了那位前辈,我足足用了40多分钟登上了斜井,来到河坝街,我望着眼前山上那条残存的远古通道正在发愣。一位当地的老乡告诉我说:咱这河坝街,本就不是街。没有修高速公路前,一个村,几间土房,看不到人影,周围都是大山,甚至连电话都没有,打电话得去四十里外的麻坪镇。人进到里边,跟山外的世界几乎就失去了联系。有许多老人甚至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啥样子。现在可就大不一样啦,你瞧,这路多直多平!将咱跟外边的日子连在了一起。
    关于农村的闭塞与落后,我是深有体会的。老家就在农村。泥泞的土路曲折难行,贫困的记忆如同昨天。站在斜井洞口仰望村民盖起来的楼房,不由自主地想起从前读过的一首古诗《包家山》来。大概是宋代一个叫董嗣杲的诗人,他曾写道:“绮霞蒸日透林梢,一族南山尚姓包。冷水峪边苔色老,冲云楼下树阴高。园邻古道传耕籍,台倚青城想拜郊。欲趁桃花寻隐去,关门无钥不须敲。”想来这大概是文人偶尔远游兴来的感怀,必不是久处山中之人的心腹之语。此诗虽然写的是杭州桐庐县包家山的情景,但描述此处的包家山,依然适景适物,恰到好处。对于生活中的真味,本来就在山民的心中。修路通衢,实在是造福于民的伟业啊!
    我继续前行,斜井、竖井、沉砂池、一盏盏的灯、一个个的摄像头、一处处交通设施,走到观光带的时候,我深深地被它的美丽与壮观震撼了,车行其中,不禁减速,虽然道路两旁,整洁的绿化带时刻在提醒着我,这是西康高速道路中的包家山隧道。但是,明亮的灯光,折射出了梦幻的七彩,让人不禁陶醉其中。洞顶上,时而蓝天白云,悠然飘荡,让人宛如奔驰在辽阔的川原;时而海水湛蓝,游鱼嬉戏,让人宛若航行在无边的海洋;时而一碧无垠,春色浪漫,让人宛若旅行在梦中的江南。我只能一遍遍赞叹,劳动者的心中自有诗情画意。
    那天晚上,独坐灯下,重新来读《包家山记事》,又一次感受到了勇敢无畏的交通人,肩负使命,艰难开拓的英雄事迹,我不禁泪水潸然。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头责任的重大与光荣。如今的包家山,山上绿树成荫;山间高速公路如一条巨龙,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贯穿了一道道沟岭。这一切凝结着交通人多少的心血啊!这座11.2公里的包家山隧道,从此便在我的心中有了一种神圣的光环。
    一线穿南北,天堑变通途。
    作为一名路政工作者,包家山隧道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前辈们修好路,我们就要管好路,养好路。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作者系紫阳管理所职工)
a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