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出刊的《陕西交通报》月末版,是专门让交通人抒发胸臆,讲述身边人身边事的专版,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读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人爱不释手,感动不已。不但体现了编辑策划独具匠心,也体现了交通人对专版的厚爱,真可谓“好策划催生好稿件”,使专版的每篇稿子读来都让人难以忘怀。
读了董邦耀老师的《“志哥”・“志姐”们》一文,让人感慨良多,思绪万千。首先感动的是编辑慧眼识珠,选中而发表了此稿,让我们知道了这一群不记名利,一心为英雄的交通人树碑立传的“志哥”“志姐”们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这群人却很少有人去写他们,能看见这样的稿件就更为难得。作为交通人,我为我们交通行业中的那些老前辈们,“志哥”“志姐”们老骥伏枥的高尚情操而深深感动,更对他们编纂《公路志》和《水运志》“板凳宁坐十年冷,志书不修一字空”的修志精神而深深叹服。
这两部志书客观记述了1991年至2010年,这20年间陕西公路建设超常规、跨越式的飞速发展和养护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记述了公路运输结构、运输能力、运输管理的巨大变化和客货运输量的大幅增加;彰显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造就陕西现代公路交通事业的最深厚的力量;彰显了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公路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灵魂和引擎。它承载着我们几代交通人的梦想与执著,记录了陕西交通发展历程中的艰辛与辉煌。而我们的“志哥”“志姐”们,他们都是我们交通行业的老前辈,都有着光荣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可当他们得知编撰交通史志需要他们时,他们毅然扛起编修志书的重任,没有人计较个人名利,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显得难能可贵。为了保证截稿时间,他们放弃公休,加班加点,任劳任怨。
编撰史志不同于其他文学著作,它不能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曲折跌宕的情节,更无有华丽的词藻,也无需刻意地去显露文采。编撰志书需要的是依据大量的史料性资料,通过严谨的考证后,继而进行编著。没有编撰过志书的人,大都不会真正的体会与理解编撰过程中的艰辛与苦涩。我虽然没有编撰史志的经历,但却也曾协助别人整理过一些史料,我深知编修志书的不易与艰辛,它需要编写的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贫。每天面对如山般的资料,那种枯燥乏味的心情无以言表,虽是如此,但却必须认真地去阅读,认真的分析,认真的归纳与取舍,将之去伪存真,还必须要严格的去进行考证。我在查阅资料的那段时间,完全将自己淹没在资料堆积的书山瀚海间,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口自带的面包,累了伏案休息,醒了继续阅读,周而复始直至完成。但与那些可敬的“志哥”“志姐”们相比,我是年轻的后辈,而他们大多数人已是两鬓白发。读了董邦耀老师的《“志哥”“志姐”们》,我仿佛看到了我们交通老前辈们,他们以白纸为伴,与黑字为朋。就像董老师文中所说:“从收集资料,到编撰一稿,二稿,再到终审稿,每一稿他们都认真修改好多次,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他们的心血与艰辛。”
我们的志哥、志姐,正是这样以“存真求实,推陈出新,精修佳志,服务交通,甘愿奉献,不辱使命”的修志精神,把它当作崇高的事业去干。要对得起事业,对得起历史,更要对得起自己,呕心沥血,打造出一部“续修精品”。
这是我们交通行业“志哥”、“志姐”们的大志与精神,我为他们的大志深深叹服,更为他们的精神鼓掌喝彩!我们年轻的交通人更应该从他们身上学点什么?
(作者系新丰收费站职工)

第四版
< 上一版
明心修志鉴古今
----------读董邦耀《“志哥”“志姐”们》有感
新闻作者:王 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