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6期 第12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1-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一版 下一版 >
2014 过年喽
新闻作者:本报评论员

 


    糖果、新衣、爆竹、压岁钱……对小孩来说,过年是最有趣的事,也是大人们最忙碌的时候,扫房洗衣做吃食。平时的日子过得再紧巴,这些天,都是要好好吃一番。即便是杨白劳这样债务缠身的赤贫农民,也要称回二斤白面包饺子,扯上二尺红头绳给喜儿扎起来。年,是所有人的希望,是忘却烦恼,重整旗鼓的最佳时机。
    在各个民族的文化里,年,有不同的形式,却是同样的隆重。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跟我们过春节一样,是万家团圆,共享美食的时刻。直到现在,物质上早已不匮乏的欧洲人,也有圣诞节才吃火鸡的风俗。彝族人的火把节、傣族人的泼水节,也是洗尽烦恼,热闹非凡。在中国人的传统里,“过年”有许多的讲究,那不光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事情。祭祖,祭灶,上坟,扫洒,拜年,磕头,放炮,春联,回娘家,待女婿,猜谜语,逛花灯,舞狮子,走社火……从腊月到正月,洋洋洒洒,有条不紊,精致考究。跨时之长,繁文缛节之丰富,称得上世界之最了。
    几十年间,我们似乎忽然忘记了一切传统,变得简单而随意。建筑、着装、家具摆设,甚至语言文字,都变得简单而实用,浸在传统中的艺术随之流失消亡。现在,我们不需要手工刻版的门神了,不需要剪窗花了,不需要手扎的荷花灯笼了,不用自己去做五花八门的蒸碗了。本命年赎身、红裤带什么的,很少有人去讲究了。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是,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春晚”。这几年,连“春晚”都看腻歪了,谁导谁演都得挨骂。一边骂一边还得看。除了“春晚”,我们的“年”还剩下什么?
    我们不喜欢过年了吗?肯定不是,看看春运的火车、汽车站,那人头攒动,一票难求的壮观场面,堪称世界奇迹。年,依然是中国人心头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有那么多的回忆,让我们重温年的味道。有那么多的叹息,让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回味那逝去的传统。
    那么你,将怎样过这个新年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