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年,我们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被逐渐异化,人们大都忘记了几千年来遵循的传统习俗。到今天,甚至许多人认为过年最大的活动就是看“春晚”。其实,中国人传统过年最重要的活动是敬天、敬神,祈求来年吉祥好运,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女孩子返来拜,十三食暗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从古到今,新年习俗流衍变化,里头暗藏了古人的信仰与风情,以及人们与时并行的脚步。
除夕:围炉庆团圆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当午夜交正子时,“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有的地方置天地桌,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
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甚至一直要吃到深夜。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围炉后,长辈会发送压岁钱给晚辈,祈求长命百岁,之后通宵不眠直到天明。
初一:开春吉祥
初一,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还有的人到庙里祈福,同时会注意出门时的方位,朝吉利方向前进,认为可招来好运。神坛上的香烛必须终日明亮。开车出门,经过山洞或桥时会撒些“四方金”与“土地公金”,可以消灾解危,逢凶化吉。
初二:回娘家
初二一大早,家中妇女就要主持“开锅”。接下来是“开年饭”,这也是新年伊始最隆重的一顿。农历正月初二又有“姑爷节”的俗称,是民俗中回娘家的日子,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回娘家时,一般带水果、年糕、冬菇等年货。
年初二,很多地区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举行简单仪式之后到河塘放生。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初三:赤口日
这一天,人们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为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据说,赤狗是口怒之神,遇到就容易引起口角争执,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会比较在意,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凶煞。而如果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初五: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掉。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豆子崩裂发声,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
初七:庆人日
传说女娲初创世,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人日”的时候食用菜羹,以此来取吉兆。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蓝、韭菜、春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芥菜、荠菜等。
初八: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天气晴朗,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欠。初八晚,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
初十:石不动
传说这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忌动用,甚至烧香、设祭、拜祀石头、石具,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人们将一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初九夜,在广州郊区的农村,相邻两个村子的小孩要在这两天掷石子“打春”,哪个村子赢了,新年会更好。
初十二:点新灯
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灯。
初十四:接灶神
腊月廿四是灶王爷上天报告人间一年的善恶功过之日。腊月廿三,家家户户都会以各种方式祭送灶王爷上天,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正月十四,各家又会迎接灶君回来。送灶神比较隆重,而迎接时略逊于送灶神。迎接灶神还将换上新灶符。
初十五:看花灯
这天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唐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灯楼,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