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6期 第12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1-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赎 身
新闻作者:白 莹
    “穿新衣,戴新帽,吃糖糖,串门子……”最近几天,小女儿一直将这几句话挂在嘴边,并时不时地问什么时候过年?大人们就笑呵呵地答道:“快了,快了。真是快了!”
    真是快了,转眼之间,腊月二十三“小年”即将到来。在扶风老家,还流传着腊月二十三这天给满十二周岁的小孩“赎身”的旧俗,也就是从这天开始,标志着孩子已经成人。虽然“赎身”一说有着些许迷信色彩,但在淳朴的乡村却完完全全寄托了朴实的农民对子女一生平安的祈求。而奶奶也给我在灶王爷神龛下许了愿,不管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我健健康康还是奶奶极度的宠爱或是其他原因,总之,我是在一家子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婆婆信仰基督教,所以,女儿小时候,没给她在灶王爷跟前许什么愿。当我在女儿面前提起这段往事时,喜欢听故事的小家伙就对我小时候“赎身”的故事颇感兴趣,非得追根究底,问个明白。
    看着女儿欢喜的样子,我的心也不由自主地随着时间渐飘渐远,似乎又回到了十二岁那年的腊月。
    那年腊月,家徒四壁,父亲重病远在西安治疗,母亲为了方便照顾父亲,带着小我两岁的弟弟住在西安大伯家,快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也没能赶回来。我的“赎身”祭灶只得在奶奶的操办下进行了。奶奶提早联系好了过事的人,过事要用的器具物品也都置办妥当了,就等着这天的到来。“赎身”头天晚上,奶奶把提早宰杀的整只鸡摆放在供桌上,且头还要朝着灶王爷的方向,大公鸡要披红插花,灶神香龛上要香烛不灭,蜡烛要为红烛,代表喜庆。在灶神面前许了愿的孩子都有一条红布缠绕做成的项圈,每年初一都要戴着,过一年绕一层红布,条条缠绕着,条条寄托着祈望。“赎身”头天晚上,姑姑们忙活着蒸甜米,择菜,煮肉。我也不能早早睡觉,待到半夜子时,小姑点燃了一长串鞭炮,“赎身”的仪式便开始了。我一身新衣穿戴整齐,披着大红缎被面,戴着项圈,在奶奶的带领下先给灶王爷敬香磕头。奶奶点燃一张黄裱纸,嘴里念念有词,大致都是些祈求保佑之类的话。拜完了灶王爷,依次还要拜家里的其他神,最后还要拜大公鸡,寓意感谢之意吧。
    腊月二十三凌晨三四点,厨子们和门子的叔伯婶子哥哥嫂子们就忙活开了,切菜的切菜,烧水的烧水,调汤的调汤,院子里闹闹哄哄的,好不热闹,没一会便能闻到浇汤面(即臊子面)的香味。七八点钟的时候,家里的亲朋好友带着新衣、新鞋、被面、毛巾被等礼物陆续前来祝贺,“门子”(农村称近亲属为门子)乡党中也有拿被面的,也有上干礼的,一般都是一块,两块,关系更亲的五块的也有,如此喜庆的日子,各家都少不了爆竹,一千响、五百响的鞭炮一盒、大炮数个。家里早早摆了桌子收礼,德望高、毛笔字写得好的“门子”叔伯做起了记账写礼单的工作,礼单上的一项一项要记录清楚,这都是要还的。奶奶早早将一条长长的细麻绳绑在院墙挂包谷串的钉子上,绳子上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礼物。而我则是“大红被面斜身披,里外新衣穿到脚”,站在家门口迎接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每来一家客,“门子”家的大哥就点一串鞭炮以示祝贺。早饭后,奶奶还要领着我来到灶王爷跟前,向灶神祭拜。所有礼成之后,给予了十二年希望的项圈便不用再戴了,灶王爷的使命也完成了,小叔将我的项圈包好扔在了村东边的大水渠里,让其顺水飘走了,预示着所有不好的一切顺水飘走之意。祭灶神还夙愿的仪式就结束了,午饭便开始了。
    记得那年虽然家里突遭变故,但年岁尚小的我似乎没有被父母不在身边而影响情绪。“赎身”那天,由于高兴,在表哥表姐的撺弄下,我第一次喝了红葡萄酒,也是第一次给喝醉了,醉酒之后,迷迷糊糊地睡了一下午,可把家人吓坏了,表哥表姐被奶奶数落了半天,而酒醒之后的我像个没事人似的,又开始疯玩了。
    每每讲到这里时,女儿就会学着电视里大人醉酒的样子,摇摇晃晃的,逗得家人哈哈大笑。
    如今,村子里仍然延续着给孩子“赎身”的乡俗。现在村子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口袋也鼓了,面子工程更加注重了,赎身宴也办得比以前隆重体面了,菜式丰富,鸡鸭鱼肉,一样不缺。以前只是宴请亲属与门子,现在村子里红白喜事都要宴请全村人,有的甚至叫来戏班子,以图热闹,更是阔绰的一种表现吧!但总觉得少了什么。
    如今又至腊月二十三,听母亲说,村子里今年还有小孩“赎身”,准备杀猪,到时给家里买点过年的肉,我笑着说好。
(作者供职于宝鸡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