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6期 第12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1-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镇安的灯
新闻作者:李 华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镇安人的年俗里,灯,一是指家家户户门前从年三十挂到正月十五的灯笼;二是指正月十五前后每晚在县城主要街道的舞龙舞狮表演,镇安方言称为“玩灯”。镇安的年,镇安的灯,从孩提到而立,都是些温暖的记忆。
    我在镇安县城的后街出生长大,虽然这条曾经古朴狭长的青石板老街已被如今林立的高楼取代,高楼的包围让这条原本就不宽阔的街道显得更加逼仄,但生于斯长于斯,后街的旧貌永远都在记忆深处,时间冲刷不掉。青瓦平房、石板街道、门前被摸得发亮的小石狮、闭着眼就能一家挨一家从街头数到结尾的街坊,还有每逢过年,每家每户的自制灯笼。那时候镇安人的自制灯笼都是方的,木头骨架,或正方体或长方体,六个面用纸糊上,除了上下两面,其余四面均有简单的水墨画或者书法题字点缀。讲究点的人家,会选择宫灯的式样,但宫灯的每个面也少不了各色图案和文字。在这种自制的方灯笼被流水线生产的大红圆灯笼取代之前,每年过年的一大趣事,就是夜幕降临后,整条后街的灯笼都亮了,或是在去吃团圆饭的路上又或是吃完饭回家的路上,和家人踩着软绵绵的鞭炮皮,悉数后街每一家的灯笼、点评每一家的春联,这些古朴灵巧的灯笼和这条老街的气质十分契合,相得益彰。
    小学初中之后,这些古朴的自制方灯笼几乎全部被形状相同只是大小各异的红灯笼取代,喜庆有余,但特色不足,更是冲淡了老街的风韵,是件憾事。好在贪玩的年纪,还有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的花灯可以期盼。“今年县上玩灯不?从哪天到哪天?谁家接灯?”成了那时候正月初十过后镇安人见面最常打听的事。有财力的大户人家和一些单位会接灯,接灯的人家会在门前设一个贡桌,桌上摆上水果点心等简单的贡品,花灯队伍巡街表演的时候会在接灯的门前停留并做单独的表演。花灯队伍舞龙舞狮是重头,还有大肚子和尚戏柳翠、旱船和河蚌。花灯队伍一上街,必然被围追堵截,哪里水泄不通就是灯玩到哪里了。花灯队伍到了接灯的人家,舞狮人一般都会蹬上贡桌霸气地来上一段solo,舞他个天翻地覆。而接灯人家此时要做的就是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烟火,烧得越多越好、烧得越久越好,这就是镇安人说的“烧狮子”。抛开理性的安全隐患不谈,只说年俗,“烧狮子”自然是越旺越好,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从后街撵到前街,从东关追到西关,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踮起脚尖叫着笑着,男生们弄上几个烟火棒子揣在兜里随时准备挤进“烧狮子”大军,是少年时代看灯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烧狮子”这种火热却不安全的年俗也渐行渐远。舞龙舞狮还有,但精细文明了许多,更加文明又不失年味的灯谜灯会也慢慢成为镇安人闹元宵的主打娱乐活动。我上初三那年,县里在县城最宽阔的南新街举办了我印象中最为盛大热闹的一次灯谜灯会。整条街被红色的灯火掩映,红彤彤的街道人声鼎沸。女生们从东头跑到西头,再从西头跑到东头找寻着各个灯谜的答案,打听着一二三等奖的奖品;而男生们则带着自制炮引的雷子炮从街头放到街尾,遇见他们的时候,他们神气地说:“我们的刚摆在那个犄角旮旯的雷子炮还有五分钟就爆了,不信你们听着!”红红的灯笼,热闹的灯会,还有年少的各种热情澎湃和不着调,都让这些有关“灯”的年事历久弥新。
    翘首企盼2014新春的时候,镇安后街的方灯笼早已绝迹,因为工作关系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乡过过元宵节,看灯也已是十多年前的事儿了。幸得还有记忆,所有温暖的年味在这里都寻得见。
    马年,回家看满城的红灯笼。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