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6期 第12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1-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新春读古诗
新闻作者:文 / 李 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到过年,听着欢天喜地的爆竹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着家家户户贴着的春联和福字,一种暖暖的感觉就会涌上心头,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古诗,王安石的《元日》。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每到春节就会想起这首诗,又有多少人在诗歌的感召下,不远万里踏上回家的路,带着一股春风踏进家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这首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我都不好意思显摆,显得我特没文化,就知道这一首诗。
    其实,博大精深的中国诗歌宝库,有很多关于春节的诗。你想,在这辞旧迎新、合家欢聚的美好日子,文人能不抒情,大发感慨吗?翻阅诗集,反映春节的诗歌真是浩如烟海,除了《元日》还多着呢,更显得我孤陋寡闻没有文化。
    其中有一首《闽城岁暮》写得分外清新,有一种南国的气息,北方人读来更觉有味儿,被南国特有的年俗深深吸引。
    “岭南春早不见雪,腊月街头听卖花。海国人家除夕近,满城微雨湿山茶。”
    闽粤一带的冬季气温经常达到二十几度,不见霜雪,四季花开,温暖如春,绿意盎然,毫无北国的萧瑟之感。祖国之大,地域辽阔,风俗气候各异,年景也不相同,更显博大精深。
    作者萨都剌,元代西域人,是中亚色目人,居住在雁门,他的诗集叫《雁门集》,雁门也就是长城雁门关一带。萨都剌在南国海滨过了年,写了诗,就不愿意走了,定居南国,不再回到雁门苦寒之地,写的诗越发清新,后来毛主席都很赞赏。
    萨氏后人的如今还居住在闽城,也就是福州,成了天下望族,依然号称雁门萨氏,出了很多名人,都是国之精英,比如:萨镇冰、萨师俊、萨本栋……
    读了这首诗,追溯了雁门萨氏的历史,令我羡慕不已。今年我也准备拖家带口去南国过年,逛逛花市,写写诗,体验不一样的年俗。北国的苦寒,内地的雾霾早让我透不过气了,兴许我也会定居海国,南北文化融合,几百年后关中李氏的名气也会名扬东南。
    杜甫和高适春节期间的诗歌互动堪称千古佳话,如今成都杜甫草堂每年大年初七举行祭拜诗圣仪式,纪念这件事。大年初七古称人日,一千多年前这天,高适寄给杜甫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首句是“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当时两人都在四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高适担任刺史,而杜甫生活没着落,高适十分牵挂写诗以赠,追叙离乱,感慨物是人非,情深意重,惺惺相惜,一唱三叹。后来高适死了,杜甫又漂泊在湖湘,生命已到最后时刻,无依无靠无知己,想起此诗,更觉沧海桑田,写诗以答《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
    千年以后,人民在过年期间祭拜诗圣,追忆诗人之间的千古佳话,几百年来挂在祠堂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还在,感受世事变迁,唯有诗人风流长在,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
    也就是因为这种魅力,使中国的年俗千古相传,读了这么多有关春节的古诗,感觉年节的气息更浓了,我又不禁自言自语地背起:爆竹声中一岁除……
(作者供职于省高速集团)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