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6期 第12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1-28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忆 年
新闻作者:文 / 康 康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小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在我看来,这是一次盛大的聚会,一大家子人从天南海北归来齐聚一堂,平时少见的美食也可以美美地享受一番,还可以穿新衣、收压岁钱,放鞭炮,当然还少不了三十儿晚上的春节晚会……那时候的我非常喜欢过年,而长大成人后渐渐觉得年味一年不如一年,或许是少了心底的那份童真吧。
    转眼2013年已经过去,春节又要来了,看着楼下孩子们手拉手一起合唱新年好,听见由远及近的几声鞭炮响,让我不由得回到了小时候,童年刻下的过年梦,又一次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充满温情。我的老家在杨凌,地处关中地区,这是我长大的地方,我的年趣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在我印象中,过年的开始是“祭灶”。
    在陕西农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人们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每到这一天,家里就要“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我记得在厨房有一面墙专门做了一个小神龛,用来供奉灶王爷,奶奶总会做很多好吃的小点心供奉给“灶王爷”,然后把蜜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意思是:让“灶王爷”过年的时候给玉帝汇报工作,就只会说好的不会说坏的了,保佑我们一家来年也能丰衣足食。奶奶说,这“灶王爷”是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肯定会汇报好听的。其实,小时候我最羡慕灶王爷,总想着那些好吃的小点心能不能分给我点,总有趁大人不注意就去偷吃的冲动,可理智又说服自己害怕惹怒了灶王爷,给家里带来什么麻烦。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口水往肚子里咽,现在想起来,小时候还真是单纯得可爱。
    过罢小年,便要为春节做准备了。这过年的讲究还真是不少,要准备吃食,还要清扫房舍,以求来年福气满楹。
    因为家里没有养鸡鸭猪羊,所以也不用麻烦宰杀,这几天都会去集市上买猪肉、买鸡鸭,购买蔬菜,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蒸馍时间。奶奶最拿手的就是蒸糖三角包子和猪肉白菜粉条包子了,用烧柴火的土灶蒸满满十几笼屉,因为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在陕西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春节,就是辞旧迎新,新旧交替的日子,大年前两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窗帘、被罩、沙发套所有能洗的东西都洗了,擦窗、擦地、擦灶台所有能擦的都擦了,所有的边边角角都扫得干干净净。一家人分工明确齐上阵,擦玻璃擦得一脸黑灰,相视一笑,温馨自然。打扫厨房的爸爸,弯腰拖地的妈妈,还有时不时偷懒的我……
    经过一天的劳动,屋里已经被打扫得一干二净,还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年三十,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年终于要来临了。一大早,爷爷也忙活起来,他写得一手好字,凭借着年轻时肚里的文墨,坐在桌前,沾着金色的墨汁,平心静气写对联。秀丽的字体,铿锵的笔触,运笔挥毫,稳稳地写着每一个字。
    贴好了春联,就到了“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儿”,是一年中全家团圆、最为开心的日子。一家老少三十多口人从全国各地奔赴到杨凌老家过年,尽管舟车劳顿,但欢聚一堂的喜悦还是让人激动不已。 
    8点整,全家人正式开始享用妈妈婶婶们精心准备的团员饭,这也是年味最浓的时候,席间的祝福声、话语声、碰杯声、欢笑声,声声悦耳,声声动听,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在除夕的夜空中荡漾着,许久,许久……
    三十儿晚上,孩子们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就开始分发压岁钱了,这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我和兄弟姐妹们按年龄大小依次排开,给长辈们磕头。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岁”与“祟”谐音,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年三十的夜里家家户户明灯高照,燃放爆竹,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看春晚,全家团坐一起。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大如天,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新年结,连着自己和亲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在过年的时候深深地想起家的味道。长大的我们,不要忘了,就算再忙,也要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陪陪父母,会会亲朋,因为有家的地方才有年,团圆的时候才是年!
(作者供职于三桥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