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期 第125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2-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停车难
新闻作者:陈嘉梁 雷 鸣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日渐优越,手里的“活钱”越来越多,有想法?买辆车!可车停在哪里?每每看到路面的“白框”里停满了车,我便在无奈中感叹还是地铁、公交、自行车来得更方便,于是又像猎人般缓慢前行,四处寻觅着车位。但也有人不愿如此,另辟“蹊径”。
    一条狭窄的辅道中,当停车位已经停满车辆后,却偏偏有人硬着头皮,抱着“或许突然有车离开”的侥幸心理冲进去;同时,这一行为也误导着不少“后来人”跟着闯了进去。面对收费员不停地叫喊制止,堵在最前面的“头车”用各种歪理谬论争辩着,后面排队的车辆也渐渐的加入吵架的队伍中,最后以多缴停车费等办法,“拿下”了收费员。由此,一条本还畅通的辅道变成了临时停车场。
    面对停车难,无奈之后是否应该反思?在限号通行、增加停车位等措施的基础上,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滑稽之举?其实个中缘由大家都明白,却在停车压力的催动下,迫使大家充分发挥出“冒险”和“协作”精神,利用“集体”的智慧,创造性地发明了“中国式”停车!
    要改变这种情况,我想首先应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纠正许多人存在的“面子问题”和“随大流”观念,消除“没车没面子”、“相互攀比”等思想,减少“有车不用只停放”的现象,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应加快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速度,多建立体车位,加快道路改造,倡导人们利用多种出行方式,发挥公交、地铁、自行车和步行的出行优势,尽快改变“车多路窄”、“车多位少”的状态;再次,应针对不同城区的人口密集度,在进行城市改造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计算,预判出区域中所需停车位的数量,做到未雨绸缪。最后,更应借鉴国外诸多经验:通过政府减免税的方法,鼓励私营企业建设停车场或将停车场对外经营;针对不同车型,设置大小不一的分类停车位,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实行“要买车先解决停车位”的制度,要求民众在购车之前通过买或租的形式,先解决停车位,而后凭借购租合同购买车辆等等。
    总之,车要买的舒心,更要停的安心。“中国式”停车和“中国式”过马路一样,严重有损国人和社会的形象,应尽早消除,同时也希望民众能够理性购车、理性出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而共同努力!

                                                                     (作者供职于澄城管理所) 

 

    前几日去审验行驶证,从审查的结果来看,本人在2013年中能够认真执行各项规定,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没有出现超速行驶现象,没有出现闯红灯现象,没有……总之是与违规驾驶统统不沾边,用两个字形容心情就是“倍爽儿”,点赞也行。但最终还是难逃罚款的厄运,我告诉你不是别的,全是车没停对地儿,规范说法叫“违章停车”。我冤呐,不是我不小心而是看见个空地实在难以抗拒。以我的驾驶技术就能充分证明本人绝对是遵纪守法型的,在此郑重声明不是没按规定停车,只是当时的客观原因导致了确实没找到合法停车的地儿。
    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全球瞩目。自从来到高速公路工作,我的人生仿佛驶入了快车道,于几年前买了辆私家车。在我的家乡前几年开车是不用担心停车问题的,这几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大众家庭兴起买车潮,大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记得以前学生课本里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描述就是家家拥有小轿车,如今这种衡量经济发展实力的标配也在我们身边悄然出现,作为国人我们为之骄傲。可回归现实之后才发现,收入是提高了,生活是提质了,时间却提早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早上开车出门不提早不行呀,不提早就被堵,地球人都知道。周末购物聚餐不提早不行呀,不提早就会输,车位被抢了。道路紧,车位更紧,警察叔叔盯得那是紧上加紧。如果去超市、饭馆等人员密集区,会犹豫一番、踌躇再三,不是开不开车的问题,是开了之后往哪儿停的问题。我们正处在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购车需要同落后的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
    我所在的城市,那些停放在规划车位内的车辆,因没有受到时限和经济的制约,而无限占用着公共空间资源,让后续的车辆陷入停车难的尴尬境地。城市规划还未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依据客观实际及时合理规划,导致许多车辆无从停放。
    城市整治违章停车的力度还真是奏效,从原来马路两旁的熙熙攘攘,到现在放眼望去栏杆整齐,标线清晰。我们不禁要问,车辆都去哪儿了?有鼓足勇气上人行道的,有鬼鬼祟祟藏在旮旯小道的,总之是千万别出现在警察叔叔的视野里。其实拥挤的状态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转移了时间和空间而已,那些被警察扫荡过的路面整洁不了多久,不久又会自动“长出”各色不等的车辆来,就像躲城管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相信在中国梦的感召下,我们的生活将越来越好,还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购车大潮,如果城市规划还停留在冷冰冰拒人千里之外的文字制度,不尊重发展的规律、缺少实际调研,又怎能实现文明城市?我们的生活又怎能充满温暖和便利。城市化进程尚处初级阶段,怎样规划科学发展的蓝图,考验着为民服务的能力。
                                                                       (作者供职于商界分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