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期 第125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2-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治堵
新闻作者:张周超 程红新 、 李 婷

    交通堵塞严重。特别是大城市,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恐怕莫过于堵车了,上下班高峰期,如蜗牛般行进的汽车再也无法奔驰。
    公路不堪重负。近年来,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日新月异,作为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干线公路却好像有所滞后。很多路段技术等级明显落后,交通流量猛增后,保畅压力太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大气污染愈烈。近几年,出现频率最高最热的词语莫过于“雾霾”,汽车尾气则是元凶之一,特别是一到冬季,口罩几乎成了最畅销的商品之一。
    这一切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怎么办?究竟应该怎么办?可能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努力发展智能、环保、科技交通。我想提三个建议。
    第一,全民参与治堵。城市的交通堵塞既然注定了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则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创建文明交通系统。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大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和完善地铁、轻轨、公交等公共交通网络系统,逐渐采用智能交通管制系统。采取强制措施控制交通流量,比如规定单双号、规定货车行驶区域、规定车辆行驶方向、错开不同性质单位上下班时间等等。作为老百姓则要提高思想意识,提倡绿色环保出行,比如近距离尽量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中距离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远距离才开私家车出行。
    第二,提高公路等级。根据交通流量的实际需要,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大对干线公路的投资力度,不断优化和完善路网结构,增加路网覆盖密度,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提高公路养管质量和效率,打造“畅洁绿美安”的公路交通环境。
    第三,推广新能源汽车。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而且石油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绝对不能不加节制地不断攫取资源。要加大研发力度,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尽量减少石油的使用量,让蓝天白云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作者供职于渭南公路局)  

    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堵车。
    坐在正在行驶的车上,我们或百无聊赖等待着目的地的到达,或津津有味地欣赏沿途的风光,或闭目养神昏昏欲睡,突然,车停了下来。
    这时,我们会焦急地翘首以待:为什么又堵车了?
    多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基础设施投入,公路越来越宽,但仍然赶不上车辆的增加速度,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繁华路段,堵车几乎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一些堵车通过人们的努力可以改变。比如发生了交通事故,或者修路施工等引起的堵车,通过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加强交通管制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因为车辆多,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多而发生的堵车,虽然可以通过加强交通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却难以真正解决。在一些城市,采取限号行驶、禁止上下班使用公车等措施来缓解堵车,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从长远看,我认为,一方面,加强公路等基本设施建设,让我们行驶的道路更加宽广。另一方面,提倡低碳生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短途的提倡步行上下班,既锻炼了身体,又节约了能源,还缓解上下班交通拥堵。
    堵车问题也许不是短时间能解决得了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缓解,否则,我们只能像一个小品里所说的那样:堵车时,开车的羡慕骑自行车的,因为,它比它快!
                                                        (作者供职于铜川市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