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次拼车回家过年的体验,我在想,无论离家多远,也无论路程多么漫长坎坷,过年回家似乎已经成为我们刻在基因中的本能。而面对这场每年最大的一次人类迁徙,面对一票难求的春运高峰,拼车回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不光是一种回家的温暖,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那种相互扶助的温暖。或许是因为面对城市竞争的压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让我陌生,也让我感动。 2013年的春节,我体验了一次拼车回家过年的便利与乐趣。 自从参加工作,每年都要到腊月二十九才放假。虽说工作地离家不到200公里,可到了春运高峰期,车站已经没法按照正常的排队、买票、安检、上车的节奏来发送旅客了,只能让乌泱泱的候车人群按照各自回家的线路排好队,每到一辆车,通过安检人员检查后,按照排队的先后顺序上车。 自然,腊月底着急回家过年的队伍相当壮观,背着大包、扛着麻袋的打工者,拉着拉杆箱的白领,带着小孩的年轻母亲,佝偻着背的老人,形形色色的人们从售票大厅排到客运站大门外,绵延几公里不足为奇。寒风瑟瑟的冬天,人们一个紧挨着一个,生怕有人插在自己前面,焦急地张望着客车来的方向,不时跺着脚,哈着手,活动下早已冻得麻木的手脚。听排在队伍前面的人闲聊,说自己凌晨三四点就到车站门口等着了,只为能坐上早班车,早点到家,多陪会家人。 有了2012年春节排了长达4小时的队才坐上车的痛苦经历,2013年春节前一周,我就已经开始关注各种各样的拼车帖。在网上,求拼车的,招乘客的帖子足足有好几百条。“拼车招乘客,年龄不限,职业不限,但东西不能带得太多。满足以上条件的就在群里吱一声吧。路费AA,上车签订协议。”最终,选了又选的我敲定了这个看起来相对靠谱并承诺签订协议的车主,并通过网上帖子中的联系方式与车主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地点。 考虑到我一个女孩行李太多,坐车不便,车主王师傅爽快地答应了我来家门口接我的请求,这令我高兴不已,这下再也不愁给父母的年货不好搬了。腊月二十九上午8点30分,我提着一大箱子行李准时来到了小区门口,边往马路对面走边打电话。站在路边张望了一圈,也没发现发现车主所说的白色本田车,心里难免犯嘀咕,不会放我鸽子吧。“师傅,你在哪呢?我已经到了,怎么没看见你的车呢?”。“美女,不好意思啊,另外一个乘客来的晚点耽搁了点时间,我正往你这边赶呢,十分钟后到,别着急哈。”王师傅爽快的大嗓门在我耳边响起,心安了不少。 等了大约15分钟,我的电话再次响起,“往左边看,往左边看,我已经看见你了,穿黑色羽绒服,拿着行李的是你吧?”,我配合地往左边扭头一瞅,发现在一辆白色本田车旁边,一个中等身材、微胖、圆脸的大叔向我不停地招手。“走着,上车。去接另一个乘客老张。他正好顺路。”王师傅在检查了身份证确认是我本人之后,一把拎起我的行李放进后备箱。在去接老张的路上,跟王师傅聊了聊,才知道他是拼车老手,已经连续5年拼车回家,为了挣个油钱也方便了老乡回家过年。而且还专门为拼车设计了一份简单的合同。接到老张并照例检查了身份证件之后,此次拼车的人员算是正式到齐。随后王师傅拿出了本次拼车的合同。我看了看,一式三份的手写合同上也就列了几条注意事项和费用标准,我们几位拼客看了看均无异议。三人正式签订了合同之后,汽车发动。然后朝着家乡的方向,一路向东。 一开始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在问了几个关于工作、年龄等基础问题之后也就没有了什么话题,气氛有点尴尬。到富平服务休息区短暂休整后,因为都说家乡方言的缘故,我们四个陌生的人仿佛突然间熟络了起来,打开了话匣子,老张还特意拿出手机给大家看他儿子和女儿的照片,一边展示还一边讲解,这张是他儿子旅游的照片,那个是他女儿拿奖的照片,聊着聊着时间似乎也变得特别快。一晃我们马上要下高速了。“我们就要到家了。多炒俩菜,再备上点儿小酒。”刚刚出了收费站,王师傅迫不及待地给家里打电话。顺利平安到达县城交完钱后,王师傅还给我们一人开了一张收据。“老王,啥时候回西安,咱再一起走。”老张在下车时拍拍车窗说。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