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期 第125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3-2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没有信的日子
新闻作者:文 / 白 露
    捧读亲人、朋友来信,确是人生一大快事。可惜我已很久没有这样的福分了。
    生活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正在享受着其带给我们的一切便利。亲朋挚友之间不再以书信联络感情,传递信息,取而代之的是电话、手机,网络等快速便捷的现代化通讯。
    那天,心情郁闷极了,似有一肚子的苦水想与人诉说,就想起了从前的友人,于是投入地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信,密密麻麻五、六页,自己很在意。没想到,友人收到信后惊讶地打来电话:“你卖萌呀?现在谁还写信呢?”我怅然若失,丝丝酸涩漫上心头。
    没有信的日子,我常常会孤独地坐在灯下,任思绪插上记忆的翅膀,怀念那一个个温暖难忘的故事。
    记得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在省城一所中专学校就读。那时还小,十五、六岁的年纪,父母不放心,常有家书来。我记得父亲总在信的开头这样问道:“吾儿可好?最近学习是否紧张?”而信尾也常常这样写道:“家中一切甚安,吾儿勿念,他话后叙。”我当时读不懂“他话后叙”的含义,总觉得父母有什么事瞒着我,就又给家中寄信,父亲复信到:“来信收悉,内情尽知,家中一切都好,安心学习,不必牵挂。”那四年,我在异地他乡,就是靠着亲人的来信,克服了种种困苦,打发了好多寂寞时光,顺利完成了学业。而且读父母的信,也是我阅读父母的过程,我读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读到了他们人生的哲理,读到了他们对我殷殷的期望。那时同学之间也书信频繁,有的激扬文字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有的率真地道出自己情窦初开的那份慌乱无措;有的谈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互相勉励;有的寄来温馨的调侃:“延安的窑洞想念你!”“想不想看嘉陵江源头”……岁月流逝,如今,这些发黄的信笺静静地躺在我书橱的一角,成为我生命中厚重的财富。重温它们,我为自己有这样的老同学和珍贵的友谊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走上社会后,谈起了朋友,也用书信传情。我至今记得林,他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经人介绍的第一个男友,虽因种种原因未能走到一起,但他写得信却令我记忆深刻,那一封封信文笔清丽字迹隽永,颇有深意。读他的信,我觉得不仅仅是在读信,更多的是在读社会读人生。
    书信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学修养生活态度知识水准价值取向,我一直以为好的书信不亚于一篇好文章,它同样可以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使人觉醒。
    令我刻骨铭心的是弟弟的一封信,它像玫瑰的刺,刺穿了我的疥疽,使我看清了自己,走出了误区。那时我在一家县级企业工作,觉得屈才,总想跳槽去大城市发展,于是挖空心思跑调动,一晃几年过去了,调动未办成,却搞得自己筋疲力尽,人淡如菊,婚事也耽搁了,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仍执迷不悟……看到我这种状态,正在读高三的弟弟着急了,他不客气的给我写了一封长达八页的信,理性地剖析我性格的弱点,为人处世的缺陷,欲望背后的无知以及可怜的自命清高,他说我不珍惜人生得到的幸运和快乐,却把远方的城市当成一道风景,硬要钻进那画里去,是十分的不明智……此刻,坐在橘黄色的书桌旁,我竟泪流满面,那个不真实的我如今已人到中年,早已找到自己的位置。
    多少年来,盼信读信已成为我苦苦心海中的诺亚方舟;多少年来,亲人、朋友都曾用书信的方式与我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交流……
    如今,高科技的发展,已代替了人的许多操劳、许多思绪,我也已懒得提笔写信了,亦很久没有收到别人的信函了,更不再会享受到读信的那份乐趣。
    我想,将来,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他们还能读到这样饱蘸浓墨,情真意切的信吗?我想,他们对于信的概念,也许只是一种写作的文体罢了。那么,还会有《傅雷家书》这样的名著佳作问世吗?
    没有信的日子,我会失神地望着远方,去缅怀那逝去的岁月,想着那老式的邮递自行车,耳边传来清脆的车铃声……
                                                                                   (作者系宝运集团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