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期 第125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3-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提线木偶师
新闻作者:文 / 陈嘉梁
    在朋友的带领下,我走进了洽川湿地旁莘里村中这个不大的院子,为的就是见一见这位提线木偶师――老李。
    没想到一进院门首先看到的,竟然是一只身穿红衫、摆着迎宾造型的提线木偶,老李就这样用他独特的方式欢迎了我们。待我和朋友坐下后,老李热情地让我们品尝家里自制的点心和用草药泡成的茶,“听娃(我的朋友)说你要来呢,咱这也没啥好招待的,就凑合着吃吧!”尽管我手里端着茶,嘴里嚼着点心,但目光却从一进门起就停留在老李旁边的木偶身上。老李也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一看你就是城里娃嘞,乡下娃对这东西都看惯了。”
    此时,我才顾得上仔细观察老李。黝黑的皮肤,结实的体格,蓬乱的头发,满脸的“褶子”和不修边幅的打扮,65岁的年纪,乍一看却像是75岁……说实话,如果不知道他是耍木偶的,不会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的“范儿”。此时,老李又看出了我的疑惑,笑了笑说:“提线木偶戏本来就是合阳民间的艺术,唐朝时候就已经有了。艺人们农忙种地,农闲演戏,和电视上看到的明星艺术家们可不一样啊,咱这绝对是‘高手在民间’!”听了他的话,方才茅塞顿开。在闲聊中,老李家祖孙三代都围坐在我们身边,时不时插上几句话。看着他家里的2层小楼,应该是最近五、六年才盖起来的,宽敞的房间,洁白的瓷砖,明亮的窗户,整洁的院落,一切设施都摆放得整齐有序,加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俨然就是一个标准的小康之家。
    “日子好?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啊,以前可难着呢!”在听到我夸他家里生活条件好时,反而让老李回忆起了以前的苦日子来。听老李说,他是在1961年躲饥荒时随家人从潼关逃过来的,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村里的一位提线木偶师,便以此为生。“那时候咱是外乡人,一边跟着师傅学本事一边卖艺。为了多挣钱,经常和师傅跑远路去表演,路上不好走,村镇之间的路几乎全是泥路,没车的时候都靠步行,有时要走一整天,行李几乎都是我一个人背。演出完了,师傅高兴就多给几个钱,不高兴了挨打不说还挣不下钱呢。回到家,一屋子老的小的都要吃饭,好几次差点就活不下去了!”说到他的“从艺史”,老李几乎落泪。“等到咱自己熬出头了,结果又赶上闹文革,学下的本事没人看,还是挣不下钱,只能继续卖苦力。可是日子再难,咱也没把木偶戏丢下,经常在家里给老人孩子表演,一方面练练手艺,另外也就靠这个木偶让全家人高兴高兴了。反正咱知道,总有一天这合阳提线木偶戏又会有人欣赏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重视起民间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也爱看提线木偶戏了。那时候108国道比以前好走多了,县里也成立了剧团,县里县外每月都有几次演出,大家对我们也开始尊敬起来,咱挣的钱也越来越多了!”也许是他不愿意再过多回忆伤心往事,话题一转说到了他自豪的事情上来。“1985年,家里终于盖起了一间像样的房子,孩子们能吃饱了,也让老人在晚年享了几年清福。”老李又噎了一大口茶,点上一支烟,大谈起自己的“发家史”来。“要说正儿八经的富裕,那还是最近6年间的事情。自从咱西禹高速通车后,洽川湿地旅游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来这旅游的人一下多了不少。剧团也趁此机会,打开了提线木偶戏的市场,一边经常去处女泉景区演出,一边又跑到外县去演出,每年还要到别的省份开展民间艺术交流,可是红火得很!”说到这里,老李喜笑颜开。“那孩子们都继承你的手艺了么?”听到我的问题,老李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两个娃都不愿意干这行,嫌窝在这里没出息,人家有自己的想法嘞!老大和老二合起来贷款买了几辆大货车,跑起了西禹高速的物流生意,摊子也是越弄越大了!”当我问及老两口现在的生活时,老李哈哈大笑,“我现在组织一帮老伙计,也经常出去给人演戏;老伴儿和儿媳在家里带带孙子,有空了也去景区外面卖点土特产,日子过得舒坦着呢!”(作者供职于澄城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