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期 第125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3-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西禹风云――龙门古渡
新闻作者:文 / 王万锋
编者按
    西安至禹门口高速公路起于晋陕交界的韩城市禹门口,途经韩城、合阳、澄城、蒲城、富平、阎良、高陵、临潼、灞桥等地。它所经过的地方,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土人情、文化遗产。春光乍泄的三月,本报通讯员行走西禹高速,给读者带来了他们的见闻与故事。

    孩提时的夏夜,祖父常常坐在躺椅里,手里摇着蒲扇给我们讲述一些往事,祖父说他年轻时曾用架子车在山西稷山一带拉煤,来回要经过禹门口黄河上的铁索桥,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甚是惊险。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参加工作后,单位在禹门口附近,我终于看到了让人激情满怀心仪向往的龙门,那跌宕起伏的黄河,那承载了太多历史的龙门古渡,那蕴含着民族精神的古老传说,让我有颇多的体验与感悟。
    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韩城市北30公里的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传说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称禹门。黄河流经此地,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
    龙门是黄河从秦晋峡谷进入华北平原的关口,黄河水从河道中一泻而出,使人从“黄河一线天上来,两山突兀屏风开”的画面转瞬身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壮阔境界。一出龙门,河床就变宽了,河水在十公里宽的河面上缓缓流动,开阔壮观,有诗人这样写道:“龙门屹立两山中,积水沸腾势不穷。骇浪三层滚上下,怒涛一瞬辨西东。”出了龙门后,黄河河道之宽从不足百米,变为数十公里,泥沙含量大的黄河水流速减慢,并不断地在此沉淀,以至于不断地抬高河床,时间一长河水渐渐就变换了流向,形成了人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奇特黄河自然景观。这条成语典出于此,其哲学意义是永恒的。
    龙门的风光让人赞叹,龙门的神话更让人着迷,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均来自于此。《三秦记》中有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下者为鱼的神话记载。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鲤自百川清海游集龙门之下,竞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者只有72尾。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登不上者,点额曝腮。龙门每年十二月初,渡口为冰所封,次年三月惊蛰时冰消。
    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要隘,兵家必争之地。如公元645年秦晋韩城大战,秦从禹门东渡击晋,虏晋惠公。唐高祖李渊曾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从禹门渡黄河取关中。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将娄宿曾越龙门冰桥取陕西。另据,当年在龙门的两块巨石之上,曾经分别矗立着两座气势恢弘的庙宇,在晋为东禹庙,在陕为西禹庙。1938年3月4日,凶残的日本侵略军在禹门口遇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经过数度强攻都无法渡过黄河的日军恼羞成怒,先是一把火烧掉东禹庙,后是将雨点般的炮弹倾泻在西禹庙,将之夷为平地。只剩龙门出口处那两块突兀伫立的巨石。两庙宇系历代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而建,代有增益,方成规模,庙宇的墙壁上曾经有一代画圣吴道子亲手绘制的壁画。现在韩城仍有大禹庙一座,位于周原村,内有明清时的泥塑及《西游记》壁画故事。
                                                                               (作者供职于上峪口治超站)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