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期 第125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3-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秦岭小镇
新闻作者:文 / 图 杜妮娜


    三月初春的秦岭仿佛还未从冬季的沉睡里苏醒,我们的车子像骏马一样在西汉高速公路上行驶,沿途是逶迤的山脉和古色的村镇,桥下是清澈的河流。隔窗而望,蓝天之下,群山如屏,楼阁环绕,高路入云。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唐人孟贯《过秦岭》的诗句:“古今传此岭,高下势峥嵘。安得青山路,化为平地行。苍苔留虎迹,碧树障溪声。欲过一回首,踟蹰无限情。”
    行走间,放眼望去,西汉高速公路像一条玉带将深藏于高山与河流间的镇子串了起来,秦渡、朱雀、皇冠、筒车湾、大河坝,这些山中的小镇是如此可爱,美丽,小镇上的人们是如此淳朴热情,这里的故事是如此动人。


千年秦渡

画房子


    第一站,自然是秦镇。3月11日上午,我们从西安出发,上绕城高速走三星电子快速干道,上西汉高速行驶不到20公里,便来到了户县。从户县县城沿西户路再走5公里左右,便到了秦镇。
    下了车,初春的山风从峪口一路扯来,没有遮拦,仿佛在河谷扬起的帆。宽阔的水面,起了褶皱,绸缎般泛着波光。大沙河从神禾原荡悠过来,像顽皮的孩子,在秦镇南口,与沣水交汇,绕着秦镇东街向北而去。与别的千篇一律的水泥街道、楼房铺面的小镇相比,秦镇的布局很是特别,如秦镇人的心性儿,自然拙朴。石条路,木板门,格子窗,屋深参差,屋脊错落,街边的建筑则多是二层,大都仍保留着传统的样式。越靠东,街道越窄,而老房子也越多。凉皮店、面馆、杂货店、肉铺……在秦镇颇负盛名的米皮店、黄酒馆都开在这里。
    原秦镇文化站站长王景民告诉我们,秦镇,全名秦渡镇。“秦渡”二字得来的很早。东晋时期,十六国之一的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皇帝姚兴率领文武百官,从京城长安前往草堂寺聆听高僧鸠摩罗什讲经说法,在沣河与┖咏换愫笠还里处的沣河西岸用船做桥,设立渡口,从此,这里便得名秦渡。
    渡口的设立,打破了沣河东西的阻隔,使秦渡成为东西交通要冲,东来西往的商旅逐渐在这里汇集,秦渡这块地方,渐渐有了集镇的雏形。各地杂货、土产山货、粮棉肉油的集贸交易甚至比户县县城还要兴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商贸体系。抗战时期,许多来自山西、河南等敌占区的商人,到秦渡镇避难、谋生。据考证,民国时秦渡镇的三条大街上,仅粮食店就有12家之多,杂货铺20余家,中药铺12家,酒馆4家,制麻、制皮、造酒、染坊、酿醋、照相馆、理发店、裁缝店等手工作坊多不可数,山货土产收购店9家,这些店铺将山货土产收购后,批量运往外地或市面销售。如今的秦渡镇,虽不及过去那么繁华,但仍然保留着过去的街道布局。西街、北街、南街共同构成丁字形的空间格局,许多商铺的屋檐下,都有精美的砖雕、木雕,显示了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富裕。
    镇内除了南、北、西三条大街外,还有薛家堡、高家堡、连城堡等13个村堡。镇内还相继兴建了日月楼、药王楼、孤魂楼、花楼、土地楼、无量楼、火神楼、玉黄楼、腊八楼等九座楼,由此,产生了“秦渡镇九楼十三堡”的说法。如今,走进秦渡镇一些老旧的街边小店,还能看到墙上悬挂着泛黄的“秦渡镇九楼图”,可见九楼曾经在秦渡人心中的位置。
    到秦渡镇,除了感受它的古风古韵,最不能错过的,还有地道的秦镇凉皮和黄酒。百年前的木质老房里,一张八仙桌,一碗米皮、一个肉夹馍,再加一壶黄酒,这就是标准的秦镇式午餐。听王景民老先生讲完镇子的历史,恰逢饭时,我们几个饥肠辘辘,来到了一家吕记凉皮店,老板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醋和盐,加上芹菜丁和豆芽,一碗看起来红彤彤、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吃得我们几个大呼过瘾。
    由于不是周末,店里顾客并不多,听说我们是来采访的,凉皮店第三代传人,年轻的老板吕童跟我们谝,说在他童年的记忆中,每个农历的双日,是秦渡镇逢集的日子。镇子里热闹非凡,卖艺、杂耍、相命、说书、唱戏、博彩等各项民间活动齐聚镇里。每天拂晓开市,到晚上八九点钟仍迟迟不散。可见当时秦渡镇的繁盛。


明珠皇冠

皇冠镇的老房子


    A了凉皮,我们稍作休息后再上高速,走了大约70公里,便来到了地处秦岭腹地南坡中段的皇冠镇。“皇冠”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心驰神往。一下车,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太美了,简直像住进水墨画里了一样”。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伫立小河两岸,小河清澈见底,微微波光晃动倒影水中的行人、民居和大山,美不胜收。四星级大酒店、土货铺子、超市、娱乐中心、室内体育馆应有尽有。西汉高速从整个小镇穿越而过。小镇的人,常年住在这一幅徽派建筑的水墨画中,脾性温和,大方淳朴。
    当我好奇“皇冠”这个名字由来时,镇长张富林笑着告诉我,以前的皇冠镇叫两河镇,因一条正河,一条朝阳河从镇子穿过而得名。镇子下属南京坪村、油坊坪村、朝阳村、八宝村、兴隆村、河心堡村几个村庄。1998年,政府撤区并乡的时候改名皇冠镇。张富林说,在西汉高速开通之前,皇冠的交通十分不便,别说西安的人,就连县城的人也不愿意来。如果要去宁陕县城,沿210国道走到旬阳坝,翻大刺沟到张家堡,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到冬季,大雪封山,一两个月出也出不去。镇子里的人靠山吃山,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非常贫苦。2007年,西汉高速路的开通给皇冠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的山水资源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距西安91公里,驱车四五十分钟可到,于是每年从3月中旬到国庆节后,皇冠就迎来了旅游高峰。仅2013年就接待了游客32万次。生态旅游的发展,让昔日在大山深处居住的农民纷纷搬出穷山沟迁入集镇,由农民变成了“市民”,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在镇子漫步时,我们遇到了今年38岁的赵升军,他高个,黑瘦,笑容腼腆。他在镇子经营两家农家乐,餐饮住宿都带,生意相当不错。赵升军是土生土长的朝阳人,他说,在他小的时候村子里只有50来户人,且只有一条土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全是泥,要去县城,得一大早起来,先走一个多小时土路到镇子,再搭班车,三四个小时才到,要办事耽搁时间的话,还得住一晚。父母那一辈人,两三年才会去一趟县城,平时所需的日用品就在周围村庄或者镇子的集市上买。路通之后,他们村大部分人都搬到了镇上,有的买了车跑运输,有的开了农家乐、超市,一年收入好几万,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旅游淡季时,会相约去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外玩,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以前宁陕是调皮捣蛋不好好干的干部就发配到皇冠镇,现在是争着来我们皇冠镇。”说到这,赵升军嘿嘿笑了下。随后,热情的他还带我们去看了皇冠很有名的“花房子”和古栈道遗迹。
    从镇政府往东北方向的山谷沿正河岸前行7里多路,我们来到了“花房子”所在地――油坊坪村。跨过缓慢苏醒的庄稼地、泉水淙淙的小院溪,来到山下的台地上,一座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花房子”的四合院映入眼帘。这座四合院坐西向东,古色古香,占地2亩有余。房屋的脊、檩、梁、柱、檐、窗、门的雕塑、饰物虽已斑驳、褪色,但精雕细刻的工艺仍然令人叫绝。特别是正堂屋大门匾额楷书“范阳世胄”颇引人注目。赵升军说“言卢必称范阳”,“范阳”是卢姓的发祥地,所以这座老房子的主人姓卢,但当我问及主人名字及有关这座房子的故事时,他却摇摇头,说这家已经绝户了,关于这座房子,留下的是只言片语的片段,谁也无法说清楚它的来历及里面曾经发生的故事。
    看完了“花房子”,我们去看朝阳沟的古遗迹。朝阳沟是一条山间狭长的沟道,进沟约3公里,我们便看到了一条长约二三十米的古栈道遗迹。栈道因水而成,沿着河谷前进。在离河床不太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栈道,穴山为孔、插木为梁,然后在横梁上铺上木板成道。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除了竖洞,还能看到一小截完整的栈道,与我们同行的身手敏捷的小孙还攀爬上去亲身感受了下,告诉我们栈道踩上去依然很牢固,令人啧啧称奇。听说在北魏、东吴、蜀汉三国鼎立时代,皇冠镇是诸葛亮出汉中的必经之地,初春明媚的阳光下,我闭上眼,想象了下兵戈铁马,战鼓擂的三国时代,一袭白衣的诸葛孔明,羽扇纶巾,指挥千军万马翻山越岭,淌河过道,直奔蜀地,该是多么壮观的一幅景象啊。


“金鸭浮舟”城隍庙

宁陕城隍庙


    出了皇冠镇,我们继续一路往南,来到了宁陕县城。从县城沿210国道向东北方向行驶5公里的老城,有一座号称金鸭浮舟的城隍庙。古代凡是有城池的地方,大都建有城隍庙。“城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道教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神系。一般城隍庙都建在城市中心地带,用来保护城池的安全。可宁陕城隍庙却建在了城外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外形酷似一艘船,四周环水独居中央,数百年来历经洪水袭击而安然无恙,即便是最近几年连续遭受的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也只是有惊无险。而这正是宁陕城隍庙的神奇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致,但民间却谣传,城隍庙是建在了金鸭浮舟上,有两只金色的鸭子一左一右背着这城隍庙,以至于即使涨了再大的水,城隍庙也不会落到水中了。
    庙里的张道人带我们参观了整座庙宇,一边还给我们讲解。城隍庙距今有223年了,属佛、道两教合一的庙宇。在庙宇正门的西则,有一石桥与老城连接。地形呈南北两头尖,中断开阔而伸长。占地约10亩,整个庙宇坐北朝南,前后贯通,南端是城隍庙的前山门。距前山门约10米是一座戏楼,坐南朝北。戏楼前是200平方米的观戏场地。紧接着便是城隍庙的庙门东西两端的院墙上镶嵌着历代古石碑。我们看到了当年陕西总兵的题款,陕西巡抚的题款,对于苛捐杂税的认识,对于良士贞民的拥戴,满满浓缩了宁陕的历史。后园中又修建了八卦图和东、西两间厢房,分别是书画展厅和文物陈列室。北端是一道后山门,门内两边各有一棵盘龙古松,被形象地称为船头桅杆。
    宁陕城隍庙的神奇之二是佛道合一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会举行盛大的城隍爷出巡仪式。以前仪式非常正统,现在几乎演变为民间集会了。我们去的时间不巧,没法亲眼看到这个仪式。张道人给我们描述了他所参加过的出巡仪式。首先将平常放置在后殿的城隍爷的便服脱下,换上城隍爷服,移至大殿前,经过烧香、奏乐、念祭文等形式的祭拜,然后出巡仪式开始。一行人奏着乐,沿路在各大型商铺“吃路祭”,城隍爷能到自家的店铺是商户有地位的表现,老百姓也要盛装出门观看,而城隍爷出巡队伍规格与古代皇帝出巡一致,但人员数减少一半。城隍爷乘坐的是銮驾,轿前要有武官装扮的人骑着马,象征城隍爷的侍卫官,侍卫各执枪、刀、戟、叉,杆上装有“响茶”,行走时拄着走发出“茶茶”的声音,十分威武。队伍前面有“打路鬼”带路,所谓“打路鬼”是一种制作巧妙的机械木偶,让其坐在圆盘上,依靠盘底轮子的转动带动他自身的旋转,手里执着鞭子转圈。“打路鬼”后面是“开路神”,再往后是大锣鸣锣开道,鼓乐队奏乐。整个庙会要持续三天,除了城隍出巡,还有各种卖艺的杂耍的算卦的,比过年好热闹许多。
    可惜,三月的城隍庙是过于幽静的,从一个庙院到另一个庙院,有野猫从暗处纵身跃过,虽把人吓一跳,又想到寂寞无人。城隍庙按我的理解就是一个道教圣地,而中国人似乎向来是释道儒不分的,于是我便也在这梵音缭绕的道院里,冥想了一回。


一镇连四县的大河坝
    从宁陕县城出发,继续上西汉高速往南,穿爱子坪、白家坎、油坊坳、黑虎垭、熊家梁、香炉石、郭家山隧道群,走20余公里,便到了蒲河畔的佛坪县大河坝。一出隧道,我们看到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小洋楼伫立在高速路两边,山坡头一块书写有“一江清水送关中,引汉济渭兴三秦”14个大字的招牌格外醒目。
    清晨,镇子不长的街道两边上,卖菜的占了一大半,鲜嫩的香菇,鱼腥草,包包菜、小香葱挂着露珠透着水灵灵的新鲜劲儿,车子上圆滚滚的橙子被人挑来挑去,小贩随意吆喝几句,带着石头镜的老人悠闲地遛着弯,整个镇子安逸宁静。
    在佛坪工作了快20年的大河坝镇书记赵玉杰告诉我们,大河坝镇是京昆线去汉中的第一站,而且最特别的是一镇连四县,它与宁陕的梅子镇一河之隔,南边是石泉的两河镇,从大河坝穿过隧道又进入了洋县的东谷。依山带水,四县毗连,房舍相同,乡语各异。2007年之前,镇子上只有一条佛两(佛坪―两河)路,且是砂石路,尽管离县城只有42公里的距离,却要走三四个小时才能到。老百姓以务农为生,收入很低,精神文化生活更是贫瘠。他刚到镇子上任的时候,原来的书记把他拉到一边,悄悄告诉他,“晚上咱开会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关紧门窗,防止扒窗户的。”赵玉杰说,他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以为是小偷偷东西,后来才明白,镇子上有一些闲人,以打听事八卦为荣,当作吹牛的资本。听到此,我们都笑了。
    “那现在呢?”我问。“现在呀,谁还有空干这个,都恨不得一天24小时赚钱去。”赵玉杰笑着说,自打修建西汉高速路起,项目部的人给镇子里的人带来了新鲜事物和理念,打破了他们的闭塞落后的生活方式,一些头脑灵活的人瞅准了时间,做起了运输沙子水泥的生意,还有的贷款集资买了大型机械租赁给建工地使用,或者开农家乐提供餐饮服务,短短几年间,镇子出了数位百万富翁。更多的则利用在工地干活的机会,学会了一门手艺,受益终生。高速路的开通,让去佛坪县城的时间缩短至四五十分钟,最多两小时就到西安。原先是村民们出去打工,过年才回家团圆,如今,是守在家挣钱,逢年过节全家去旅游。平日,妇女们自发跳广场舞,成立了乡村舞蹈队,镇上每年也举行农民运动会,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充实多彩。

古栈道遗迹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