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期 第125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3-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宁羌,不可忘却的文化符号
新闻作者:文 / 高正旭

溯源,众里寻她千百度
    和宁强的老乡聊天,老乡们都认为自己是羌族后裔,我问他们为什么,大家伙都说不上个所以然来。语言、服装、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四大特征,前三者是物质的,也最容易流失,所谓“故人衣冠今何在,苍狗白云两悠悠”。同样,宁强的羌文化探源如果从历史文献及民族心理这一块来找寻,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我查过史料,宁强原名宁羌,明代旧设“卫”,是一个军事建制,后来设州。民国三十一年改名宁强。当时的立法院院长于右任路过时提下“安宁强固”四个字以解释其名。宁羌这一称谓在这片土地上使用了600多年,不过关于“羌”的说法倒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清朝末年《续修宁羌州制・建制》中提到“宁羌在府城西三百里,古凉州境也。战国白马氐之东境,名羊鹿坪……”文献中提到“氐”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貌似和“羌”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史学界较多的说法是“氐羌同源”或者说“氐即是羌”。看来羌人在战国时期已经在宁强活动了。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周武王伐纣时羌人曾经率部加盟作战,这一点从宁强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倒是可以说的通的。
    宁强的山区保留着大批石棺葬痕迹,当年108国道未改道时,“西秦第一关”下的河谷地带还有些许石棺痕迹。人在车中坐,车外,氐羌先民安放灵魂的石棺依稀可辨。
    宁强从地理位置来看,青木川、广坪、金山寺属于白龙江流域,史学界的共识是羌族自古定居在白龙江一带。羌族是游牧民族,羌人在迁徙过程中,就地定居,繁衍生息。试想一下,一群衣衫褴褛,满腹糠菜的古羌人迁徙至此,与当地人劳作,通婚,将羌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今天宁强人的家常便饭中有酸菜稀饭、包谷馍馍、洋芋搅团,这些食品和现在羌族核心地区差别不大。我小时候还经常看见有些老人的服饰和我们日常截然不同,后来与之和羌族的民族服装对比,虽然简化了不少,但“羌”风犹在,查查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进一步证明了我的想法。种种迹象表明,宁强和羌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可以解释老乡们为何有如此之深的“羌”情结了。


端公戏,为伊消得人憔悴
    端公戏,也就是傩戏,其实傩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习俗,基本思想便是万物有灵。羌人相信,家有家神、水有水神、树有数神,走进一些偏远的山区,现在还能看到村头的老树披红挂彩。端公戏已在2007年被汉中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为陕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端公的产生民间口耳相传,上古“洪水滔天”,人畜灭绝,只剩下伏羲女娲两兄妹,为了繁衍人类,两兄妹结为夫妇,生下一个肉团,他们将肉团分为小块遍挂于树上,第二天凡是挂过肉的地方都有了人家。为了纪念伏羲女娲两兄妹的丰功伟绩,人们建庙祭祀,最初祭祀之人便是端公。端公戏除了有祭祀、禳灾、纳吉等重要功能外,还有娱乐功能,不仅让神开心,也哄自己乐一乐。
    我和一位资深端公法师聊天,法师说,跳端公有上百种技艺,常用的也就三十来种,比如上刀山、过刀桥、舔红铁、踩红锅,但是大多数已经失传。据统计,宁强全县共有端公300多人,还会耍全套技艺的几乎没有了,而且这些人大多是老人。一位端公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学这个。语气中流露着孤独与无奈。今天,许多端公法器或陈列在博物馆中,或流落在民间,只有在空旷的土地上一群老人还会敲敲打打,祈求上天眷顾。


明天,斜阳古道两悠悠
    2008年地震以来,宁强对羌文化、傩文化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取得了一些成绩,再加上京昆高速陕西段与四川段的成功对接,为文化的交流搭建了良好的载体。宁强的地域文化中既有羌文化的因素,又有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元素,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这片土地上特殊的文化符号。也许这些元素于今天这个“飞速”发展与变化的时代已经多少有些不适宜了,但是我们却不能忘却,因为文化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灵魂。
                                                           (作者供职于汉宁分公司宁强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