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墓
西汉高速犹如一条黑色巨龙在莽莽苍苍的秦岭山脉间蜿蜒飞旋。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放晴,秦岭山红的花、绿的树、清的水、蓝的天让人醉心于大自然的恩赐更惊叹秦岭的无私。 车过了大河坝,马上到洋县界了,果然,山势渐低,道路渐直,我们犹如在一座座山上穿梭、奔跑。十分钟后,眼前豁然开朗,笔直的大道、隐退的山峦、紧紧相连的房屋,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犹如一张张黄色的地毯铺在大地,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杏花、樱花一簇簇争相斗艳,将山村打扮得缤纷异彩。 龙亭是洋县城东边的一个小集镇,距离县城约十公里。因为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而闻名于世。 洋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皮影戏、木偶剧、踩高跷等来源于龙亭镇;龙亭是秦岭山脉和大巴山的交汇处,也是最后的延伸点,汉中盆地从龙亭延伸百里;龙亭是蔡伦当年造纸的车间与工地,蔡伦纸的发源之地。经历了近2000年的风雨,龙亭至今还有蔡伦公元89年至105年造纸作坊遗址,蔡伦墓东北30多米处有东汉造纸作坊遗址,蔡伦墓以东500米有晾纸山作坊遗址,另有龙溪河边的母猪滩造纸作坊遗址、月牙池造纸作坊遗址和构树湾原料基地遗址、王坎石灰窑遗址等,还留存有汉代造纸用的石臼和大铁锅。 龙亭的菜豆腐和面皮、米皮在洋县很有名,也是当地人招待来客最好的饮食,菜豆腐,菜是菜,豆腐是豆腐,米是米毫不打混,吃一口,米和豆腐、菜的香味合为一体,令人不舍得放碗。而面皮是本地特产的大米,在小石磨上推成浆,再在小笼里一张张大火蒸,切成一指宽的带子,面皮晶莹透亮、滑润麻辣,绿、黄、白、红颜色相映,那个口感,嘹咋咧! 说起米皮,蔡伦造纸13种民间传说中,有一种说法就是蔡伦从长安经子午道到达龙亭,一直造纸不成功,后来去当地老百姓家里做客,看见主人给他推米蒸米皮,他受到启发,回去后,将枸树、破渔网、麻等捣浆制纸成功,被封为“龙亭侯”。蔡伦受到朝廷表彰的消息传到了龙亭,龙亭官民一片欢呼。官府还在大龙河(现龙亭街300米处一条小河)造纸作坊空地上大摆筵席,招待所有的追纸工匠,犒劳他们,大龙河边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大家推杯换盏,谈笑风生,热闹非凡,此时人们突然发现,大龙河碧水之上一对红灯由远而近,忽然停在不远处。借着灯光,人们望去,原来是一条巨龙伏在碧波之上,瞪着一对又红又亮的眼睛,静静地观望着人们的庆功场面。原来是大龙河的巨龙也被蔡伦造纸的功劳所感动,它也赶来凑热闹。于是,岸上停止了喧哗声和锣乐声,还有人解下小舢板船想到巨龙跟前,邀请它近前来与人群同乐。等那小舢板船就要靠近龙身时,突然,停止在那里静静观看的巨龙,甩了一下尾巴,倏忽一下钻进河水深处不见了,河上的两只红灯笼似的龙眼再也无处可寻。 因为大龙河上行龙,也因为巨龙停足与官民共贺蔡伦造纸成功,所以,老百姓就将蔡伦造纸的所在地称作“龙停”,后来人们将单人旁写丢了,“龙停”写成了“龙亭”。 龙亭文化底蕴深厚,估计应当是秦代开辟的子午道,路途艰险难行,但一出槐树关,到龙亭就下了山,商贩走卒、逃荒落难的在此繁衍生息,导致文化、语言、风俗相融。汉中十一区、县,唯独洋县话独具一格,它的腔调像关中腔又像安康话,而其他县区方言与四川方言相似,而龙亭话,更是洋县话的代表,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尾音较长。为什么洋县话在陕南别具一格,目前尚无定论,估计是唐代安史之乱后,京城长安的名门望族、达官贵人为避兵祸,从傥骆道、子午道逃难在洋县龙亭一带定居后与本地人语言慢慢相融而成为今天的洋县话、龙亭语。本地很多旧建筑、风俗与关中很相似,特别是秦腔,是人们婚丧嫁娶的不可少节目。 前些年横穿龙亭的公路只有一条周城路(108国道周至到城固)乡村道路基本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108国道当时设计等级很低,去西安要翻越土地岭、秦岭主峰等大山,弯道多、山大,司机称“鬼道”。到上世纪末,省公路局在秦岭、土地岭建成隧道,截止今日,洋县槐树关至周至还是三级路,还是“行路难”,龙亭虽然有蔡伦墓、祠、朱q保护区、梨园等丰富的历史与自然景观,但由于交通的限制游客寥寥,龙亭藏在深闺。直到2006年西汉高速龙亭段通车,四面八方的旅人,骆驿不绝来到龙亭,吃一碗正宗的面皮、菜豆腐,看一看龙亭的皮影、木偶剧及高台社火等,吼几声秦腔。 龙亭,一个龙停过的地方。 (作者供职于留坝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