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1期 第126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4-01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新闻作者:李美玲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多么深情,多么动人的一句话。那个单纯可爱的有着斜如竹叶眼睛的孩子,闪着金色、绿色、或是宝石蓝的眼眸,微笑着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每个读过《追风筝的人》,都会记得这个美好的画面。
    这本书,我读了多遍,在安静的夜里,一次次湿润了的眼眶,一次次温柔了那颗日益坚硬的心,打动我的不是故事本身,是作者用平实的笔一点点的描写剖析自己的内心,把最朴素的感情,写的直入人心。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梦想……对作者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自我期许的那个人。小说开头和结尾相互映衬在一起,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被不断染上新的颜色,从孩童天真的视野堕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家里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仅是用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当哈桑――阿米尔最好的朋友,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伙伴,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自私的栽赃他,逼走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以不面对而逃避自己的内心。
    随之时局动荡,阿米尔随着父亲辗转离开阿富汗,来到美国艰难求活,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开始写作出书。生活日以安定的某一天,突然收到管家的来信,已是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关于哈桑,关于童年里的一切,关于自己懦弱愧疚,关于那一角隐暗的内心,突然间被打开。得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他却不顾危险,前往自己的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时间真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勇气突然的来了。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终于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承受的各种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如同一个木头人,吃饭睡觉,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微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和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每个人都应该拷问自己,是否有过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总有那么一点深深触动你!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整本书的笔调是苦涩与酸楚的,朴素的,真实的。人生是不是就这样,不停的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庆幸,作者他挽回了,而生活里的许许多多人,他们内心失去的东西,还能在时间里找得回来吗?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地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自己人性的救赎,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感受强烈,真挚而不造作,他像一位老朋友在向我诉说他曾经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亲情、友情,欢笑、背叛,汗水、血水,树荫倾泻的阳光,顺窗而下的雨滴,最珍贵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独自咽下的泪水,难以置信的身世,执著奉献的生命,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在阿富汗这片被宗教信仰与真诚热情缠绕,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上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作者系陕西华通公路工程公司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