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2期 第126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4-04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缅怀与播种
新闻作者:杜会琴

    清明将至,家里打电话叫回去商量给母亲立碑的事情。母亲离开已经13年了,坟上的柏树和野草在枯荣间已经历13个来回了。我们也在岁月里日益磨钝了思念,风干了泪水,母亲在我们心里似乎就只变成了一个土堆。
一生都为儿女着想的母亲生前一手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从坟地的选择到自己的穿戴,以及办事的细节都一一交代给了大哥。所以,当年我们用极其顺适的程序安葬了母亲。坟地背靠一面安静的山坡,也是我家最早的老房子所在地,母亲婚后艰难而幸福的记忆都留在这里。周围是满目的树木和野草,坡底还有潺潺溪流,整体氛围非常符合母亲安详沉静的性格。在其后的无数次,我和兄弟姐妹一块来到这里履行祭奠的程序,烧纸送棉衣等。除了参与众人的活动,我更喜欢在周日,绕山路直接抵达母亲的坟前,开始只是为了强化母亲确已离去的事实,后来接受了也坦然了,到这里来,更多的是为了一种习惯,为了释放自己在平日里积攒的困惑和压力。我常会采摘一把野花放到坟前,静静地坐着,默想母亲生前的日子,她所承受的苦难,所忍受的委屈,在贫穷中养大六个儿女的艰难。她和大多数中国母亲一样,勤劳善良不识字,对人无所求,付出不求回报,一生都在传播着慈爱和宽容。从性格的温和与坚韧上说,我们兄妹没有一个人完全继承母亲的秉性,尤其是我,一切的问题都出在自己的内心,那些职场上的误会和委屈,那些自己认为的不顺利不舒心,相对于母亲的人生都显得那么无足轻重。坐在这里,我就要假设这些问题若是叫母亲来面对她会怎样面对和处理,就会发现我和母亲的巨大差别,就会为自己的计较、急躁而懊悔,而羞愧,心里也会一下子释然很多。多年来,我就是这样不断地矫正着自己的人生方向,母亲宛如一把标尺竖在那里,我在与她不断地对比里摒弃了自身的缺陷,朝着她的高度艰难地爬行。
    常年累月,我习惯了这样的交流,说给母亲的秘密是真正的秘密,绝不会被出卖。静默间得到的净化和提升是自然的、心甘情愿的,也是可靠的、温暖的。
    所以,给母亲立碑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个十分赞同的大事。我不愿叫城镇化的脚步赶走我心底的祭奠,更不能叫扩张的建筑物阻挡了我遥望的视线,真的不想有朝一日我回去找不见母亲的所在了,那我就彻底失去了精神的皈依之处了。我要给母亲做一个鲜明的记号,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来这里寄托我对母亲、对故乡那比生命还要悠长的思念。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沉重的、束缚的、纠缠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正是生命的分量所在。亲人通过身体,把姓氏、恩情赐予我们,人生拥有亲情,就是福泽深厚。一生再长总有末日。低呼唤那些远去的游魂,在节日里回来说说话,让急躁的心,偶尔低到尘埃里,与大地同息。
    清明同时也与雨水相关,虽然城市生活使人丢失了想象和差异,但是再潦草的精神世界也需要雨水的浇灌,所以,“清明时节雨纷纷”成了经典之句。这个雨也许不只是自然之雨,还有人们期盼心灵之雨的意思吧。庄稼是生命的依托,但是人活着不只需要种植和消耗庄稼,还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诗意的活着,在现实中更多的是一种奢望。虽然我们很多时候已不知道是什么在养活着我们,当清明来临,当祭奠的仪式感汹涌而来,我们能否慢一点,停下来,想一想那些逝者遗留给我们的品德精华,在真诚的缅怀中收获启迪,用心播种一些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所谓生的希望,不就是这些吗?
    清明近了,梨花雪白,桃花绯红,在苍茫大地的绿毯之上,盎然春色尽显。
   (作者系商洛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