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母亲就在身边,她不曾离开过我,也不曾离去。她的点点滴滴竟然在30年来清晰如新,而我对她的思念如日剧增,并没有因为时间的飞逝抹去了亲情的痕迹。虽然,在我几岁的时候,她“狠心”抛离了我们,去了她称为极乐世界的天堂。一直觉得我生活在梦中,在我睁开眼睛的早晨,我的母亲就会笑盈盈站在我的身边。可是每年清明节前拜祭她的荒冢,我不得不相信这残酷的现实,母亲确实弃我而去。
母亲是一名典型的农村妇女,识字不多,没有大道理来教育我们,但她却用她朴实的语言和身体力行的做人方式来影响着和影响了我们。我们从她的身上更多的学到了正派做人、低调处世,勤快做事的处世能力。
对我印象最深的有几件事,至今我不敢忘记,还一直用它来教育我的子女。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在我6岁的那年夏天,因为青黄不接,家里从“春荒”以来,几个月没有吃到“干饭”了,那时的我觉得成天饥肠辘辘,头昏脑涨,只要能果腹,填饱肚子,就去“拿来”,从春天的榆钱树花、槐树花、油菜薹到河里的青蛙、鱼、黄鳝,只要是能填满我那张永不知足的肚皮,都去搞。到8月份,生产队(那时土地未分产到户,现在的镇叫公社,村叫大队,生产组叫小队)的玉米半熟不生,有天下午,我经过一片玉米地,看四周无人,跑到地里去掰了几棒揣在怀里,一口气跑回家里,交给妈妈想她一定会夸我几句。谁知,她一听我从集体那儿偷来的,一把扯住我,拿来细细的竹条子打得我满地打滚,她说:“人穷志不穷,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早点打死你,免得你长大了祸害人。”在我的求饶下,她才住手,并拿着几棒子玉米,押着我去队长那儿认错才放过我。晚上,躺在床上她抚摸着我遍体的伤痕,落下泪来,说:“孩子,不是妈妈心狠,从前有个孩子,也是小时候偷这、偷那东西,拿回家里,他妈妈常常夸奖他能干、孝顺,慢慢的他成了一名大贼,人人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受到官府通缉,在一次作案时,被官府逮住,判处死刑。在临刑时,他要求见见妈妈,哭成泪人的妈妈走到他面前,他说:“妈妈,我想再吃你一口奶。”妈妈撩开了衣襟,他一口咬掉了他妈妈的乳房,并说:“小时候你如果制止我偷东西,你我有今天的下场吗?”我听到这儿,已经泪水涟涟,保证以后不会拿别人或公家的一针一线。母亲在我们犯错后经常用这种故事来教育我们,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扎下是与非、对与错的根。我和我的三个哥哥先后参加工作,几个哥哥都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几十年来,我们基本在对待公与私之间一个葫芦两张瓢―公私分明,不贪、不占、不拿、不索要,可以向妈妈说儿子们做到了。
做人不可露怯相。那时,我的一个婶子,经常来我们家里串门,每次见了妈妈就不断地诉苦,家里粮食不够吃,钱不够花,老公待她不好、儿子不争气等等,一肚子苦水和深仇大恨,慢慢的妈妈开始疏远她、逃离她。一天,我问她婶婶怎么不来了。妈妈说:“孩子,走路的时候一定要昂着头,抬着胸,把笑挂在脸上,做人再苦,苦在心里,不能说在话里,写在脸上。你苦,别人不理解,或者给别人也添苦闷,只有你埋在心里,慢慢去克服,久而久之,你就不觉得苦了”。而母亲的苦,我们知道,那时农村吃粮食,靠每户一年挣的工分多少到年底来算账,我们兄弟四人都在上学,父亲常年在公路上养路、修路,很少回家。家里六张嘴靠母亲一个人去养活,她每天拼命去干活,年年是公社或县上的“劳动模范”,她四十几岁就病逝,可能和太重的体力劳动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日子虽然很苦,但我们基本穿得干干净净,收拾得齐齐整整,母亲变着戏法一般地来调节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弟兄几个不致挨饿受冻,能健康茁壮的成长。1999年,我蒙冤入狱,在留坝看守所呆了整整半年,在监狱里,我拿起书本,每天不间断地写文章,看书。静静地思考自己的人生。那段时间,虽然是我一生中最难熬的岁月,但我不抱怨、不埋怨、不生恨,在近200天的时间里写出了2部长篇小说,15篇中篇小说,以及若干小小说、散文、诗歌。十几年来,基本笔耕不辍,在文学迷失的今天,依然坚守清苦与寂寞。至今已经在全国很多报纸、期刊上发表文章千余篇,近300万字,获得各种奖励。苦难实际有时不一定都是坏事,它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小坎,也是你在人海中的一次波浪,不回避,勇敢面对,就像我的农妇妈妈说的做人不可露怯相。
人在难处,伸个手。有次,爸爸和妈妈在卧室里吵架,我趴在紧掩着的门上偷听。原来,爸爸当时是地方公路的领导,一名职工家里很困难,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妈妈知道后,便每个月底雷打不动地背上百十斤粮食定时送到职工家里(当时,土地已经分到户,家里日子好过了,不愁没有粮食)。爸爸知道后,很生气,觉得母亲太过大方,本来家里就养着两个非亲非故的五保户老头,现在又去接济别人,两人吵了起来。妈妈说:“人都有艰难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不去帮一把,会良心过意不去的。”后来,我的母亲去世,我们家里一下子窘迫不堪,也亏了很多的好心人给予无私的帮助,才不至于家破。我们几兄弟也秉承了母亲那种待人宽厚、善良、大度的气质,在单位或亲友圈里口碑极好,虽然也在帮人助人上吃过很多亏,但问心不愧,无怨无悔,依然“傻”不悔改。
现在,我们也在养儿育女,才深知为人父母的不容易。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更给了我们让生命之树成长的养分,才使我们能称之为真正的“人”。一个对社会、对群体、对他人不伤害、不危害的人,也才能使我们接过她传来的火炬一辈辈传给我们的后代子孙。
子欲养而亲不在,泪长流思母恩情。奈何!(作者系留坝公路段职工)

第四版
< 上一版
清明节的追忆
新闻作者:杨建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