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节日清明节就要到了。正好,这几天又断断续续地下起了小雨。于是,我不由得想起了写清明雨的一些诗歌,以及自己经历的一些往事来。 清明节现定为中国的法定假日。“清明”两个字的来历,《岁时百问》曾经加以说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4月5日这个时间的选定,与清明节来历的说明是相吻合的。 提起清明节,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就会在我的耳边响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牧之手的诗歌,不仅写得很美,而且不事雕琢,把人的心情与自然景物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不得不让人赞不绝口。 孩提时候,我对清明雨十分向往。我家喂了一头牛,割草的任务主要是我。那时我还要上学读书。一边上学,一边割草,两头兼顾,纵有三头六臂,对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堪重负的,但那时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实际生存状况。为了既读好书,又能割更多的草喂好牛,除了自身的勤奋、勤劳外,我还把希望寄托在大自然的恩赐上。因为清明时节“万物生长”,草木十分茂盛,我就能割更多更好的草了。头天夜雨一下,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大地就跟用水洗过一样,到处一片“清洁”,天空也跟“明镜”一般,变得十分高远。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心里一边默诵着老师教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一边背着背篼去到山坡上,很快就割回了一背绿油油的草,倒给牛食用,然后再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又去割得草来,作为牛儿的晚餐和第二天的存粮! 后来长大了,参加了工作,但对清明雨的情感一点儿没有消退,我更多地关注着,或者说是喜欢着写清明时节的诗歌。比如,“杏花、春雨、江南”这样的诗句就让我爱不释口。“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诗里的“春雨”,实际上就是清明雨。因为春雨的涵义十分宽泛,它涵盖的时段很长,但诗里描绘的与“杏花”开放时并列出现的春雨,那一定是清明时节的雨了。这句诗最早出之于元代诗人虞集的《风入松・寄柯敬仲》。柯敬仲是个画家,他要回江南,虞集便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后来,一些文人雅士也对这句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台湾作家余光中曾在《听听那冷雨》中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画家徐悲鸿也在自题联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画家李可染先生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还画了一幅水墨画。读这些诗句,欣赏这些画幅,就会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清明雨的温婉、杏花的迷人、江南大地的美丽! 前几年的一个清明时节,我和一帮友人去江南学习。途径南京的时候,天空中就飘起了纷纷的细雨。我们行走在秦淮河边、穿梭在乌衣巷里,对“杏花、春雨、江南”的诗句有了更切身的感受。那雨,轻轻的、柔柔的。它飘洒在身上,温温的,不感觉凉;它润润的,在短时间里不会湿透衣服。尽管不少的同伴都打着伞,但也有一些同伴光着头,享受着清明雨滋润的惬意。同行的一位朋友还伸出双手,接着雨丝,不停地搓着手心道:“这是江南有名的清明雨啊,我要让它浸透进我的肌肤里,长留在我的心里。”另有一位同行的朋友还拾起几片随着清明雨飘来的杏花,小心地叠起来,放进皮夹里,说道:“这是江南有名的杏花啊,我要把它带回家去留作纪念,只要一看到它,我就会想到江南这如画的美景!”看着两位同行朋友的行为,我们都很感动,都情不自禁地朗诵起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句。当时我想,这才叫真正的诗情画意!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陶冶情操的作用! 由自然界的清明节、清明雨,我还想到了人类社会。清明除了自然的意义外,还有社会的意义。人们常说的社会清明,是也。社会的清明指的是社会公正、赏罚分明、贤人得用、官场清廉,社会风气的良好,就如天清气爽,一尘不染。这既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期望,也是一种努力的方向。现在,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就需要有一个社会清明的环境。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措施,就是为了创造这样的一个环境。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社会清明的环境就能够逐渐创造出来。 这样想着,一场清明雨又在夜间光临了。我心底里不禁又吟诵起了杜甫的《春夜喜雨》里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