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4期 第126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4-11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第四版 < 上一版   
陕北土炕
新闻作者:张 菊
    清明时,跟随父亲一起回老家――陕北绥德。乡下古老的窑洞里至今还保留着陈旧的却曾经温暖过父亲的一盘土炕,于是父亲回忆起了他与土炕的情怀。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这是流行于中国上辈人的口头语,它反映的是过去中国小农经济年代里农民安贫乐道的思想以及所追求的幸福生活。
    那时候在陕北的每一孔窑洞里都盘着一个土炕。当时人们生活困难,修建窑洞时,在进门的右侧都留有一个长一丈二、宽六尺的土台,土台上挖宽六寸深一尺的三个孔道,跟烟囱相通,跟灶火相连,然后盖上石板,上面用黄土与麦壳和成泥抹平,最后在边沿盖上长方形的石头就是炕。炕上铺着用高粱顶杆皮编织的席子,由于爷爷奶奶勤劳,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在席上铺着羊毛毡,日子艰难的人家大都擀不起毡,便常年“溜光席”。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当时经济落后生活穷困,再加上整个地区没有通电,修建最后一孔窑洞时没钱雇工,爷爷白天操劳晚上提着马灯,向左邻右舍一家家求助,到人家修建窑洞时再给还工,爷爷经常给别人家背石头、挖土工,回家后累得直不起腰,所以土炕就是爷爷奶奶的血和汗。
    土炕既是城里的席梦思又是沙发,只要家里来客人,主人都会招呼客人“鞋脱了,上炕去,炕上热乎”,客人就盘腿坐炕上和主人叙话。土炕就是一家人幸福的摇篮。陕北的黄土高原,一年四季三季风,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山风扑面刺骨的冷,所以一回家都迫不及待地坐在热炕上,犹如投入母亲温暖的怀抱。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好转,特别是近年来修建窑洞的模式大不相同。用耐火砖代替土台,用高档瓷砖代替石板,炕沿再不是长方形的石头,取而代之的是带着各种花型的水磨石。炕的面积、位置也由大变小,由前后炕变成窑掌炕,炕上铺的不仅有黑白羊毛毡,还有榆林毛毯,档次不低于城里人的床上用品,这就是农村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
    现在爷爷奶奶都去世了,父亲也很少回老家,但是他仍然保留着那曾经给过他温暖的土炕,它独有的冬暖夏凉的特点成为父亲眷恋土炕的最佳理由,更是因为它是特殊岁月里爷爷奶奶用血和汗水盘成的,留着它作为一份思念,也作为教育子孙后代的一份活资料。
                                                                              (作者系阎良管理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