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第一次听到这个地名时,就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马兰花》,以为是同一地名,结果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才了解到,原来那是中国革命老区,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在那里成立,革命的火种在那里得以延续,蔓延至全中国。那该是一片怎样神奇的土地,我心向往之。今年的4月1日,物资处组织全体职工到马栏、照金两地体验学习,我的心情激动而又雀跃。 前往马栏,我们乘中巴,上西铜高速,走旬邑、石门旅游专线。一路上,那飞速的、毫无颠簸感的路途带给我们“畅洁绿美”的享受,虽然是随车快速浏览着沿途的巍巍山脉,田野农庄,但那蓬勃的春景、壮丽的自然山河,都处处让我们感受到现今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惬意。 马栏我们来了,矗立在革命纪念碑前,我们怀着无比激动、敬仰的心情集体留影,让革命的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铭记革命先烈,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而今我们幸福的生活。 进入纪念馆,聆听了讲解员对那段艰苦卓绝斗争史的详细讲解。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思想的涤荡,牢记历史,我们应该以革命的精神奋发进取,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和谐、文明、健康、环保发展出一己之力。 瞻仰着一件件革命年代的遗物,想起那战火硝烟的年代,该是聚集了多少坚强的革命斗志,才夺取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就是从这艰难困苦和顽强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传承下来,那极其简陋的木枪,自制的木管土炮,打败了帝国主义飞机大炮,击溃了国民党百万军队的五次大围剿。中国共产党人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决依靠党的群众路线,团结民众,凝聚民心,铸就了坚不可摧的兵民力量,迎来曙光。 回返时,一样的路,已是不一样的心情,那一样的山脉,一样的沟壑,此时在眼中已是不同,革命者曾经留下的足迹呢?从一座山梁到另一座山梁,从一条沟到另一条壑,所踏出的条条相连的小道,已被草木所覆盖。那满山、满沟的小道,当年是怎样的壮观,又是何其的险峻,我们现在正行驶的这一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当年应是一条并不宽敞的土路,这就是曾经承载着革命志士北上延安和红军购运军需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通道之一。先辈们在这一红色热土上,智慧地运用这一四面峰峦叠嶂的天然屏障,保卫了延安,保卫了党中央,守卫了边区的南大门,使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断得以发展壮大。如今,这条先辈们踏出的路,也已被我们修建成了一条坦途大道。 从马栏至旬邑县车行约50分钟的路程中,无一片农田,无一座农舍,只有蜿蜒连绵的山脉和飒飒的茂林,在车行照金的途中逐渐有了一些农田、村落。而当年这里曾办过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等革命学校,无数英才从这里走出,又从这里奔向祖国的大江南北,投入革命事业中……遥想当年,革命先辈们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进行武装割据,创建了革命政权,建设成了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该是怎样一派学习、宣传、操练、建设的热潮。现今,那先烈们居住过的简陋的房屋,随地势而挖的窑洞,已剩寥寥,在恢复了它本来的自然风貌后,显得古朴而又宁静。这悠悠的山,悠悠的树,见证了历史,记录了历史永恒的辉煌,后人寻找当年的遗迹立碑修馆,展示出当年珍贵的遗物,铭记那可歌可泣的革命年代。 今天,我们来到这片红色的热土地,学习先辈们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党的优良传统,定将继续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系咸阳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