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门口大大小小的桃树很多,一到春天,是真正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幼年的我,并不懂《诗经》里是如何描写桃花的美,只是本能地十分喜爱那满园的绯红和纯粹。 随着时光流逝,桃树下的童年早已渐行渐远,对桃花的向往也日益变成了一个深藏心底的愿望。这个春天,我突然有了要细看一株桃花的冲动。于是,周日早上一个人急匆匆走进了微凉的早晨,我知道在金凤山的某个角落,一定有我向往的绚烂和寂静。 这是一片不大的地方,但却有许多桃花,俯瞰是看不到地表的。走进其中,你不可避免地要与桃花亲密接触了,这些旁逸斜出的枝条还没有大片的叶子长出,呈现在眼前的就是那满满的妖娆和明艳了,我庆幸我来得正是时候,若再过一周怕就不会再有今日的繁盛了。 近观一朵花的形状,那种感觉是奇妙的,五个花瓣向着均匀的五个方向优美舒展地展开,你似乎可以感觉到它开放的疼痛,还有些担心它这样的努力会不会失控,然而,朵朵桃花呈现的是恰如其分,美在极致的边缘掌握好了尺度,少一分则太欠,多一分则太满。一瞬间,你会明白为什么在这姹紫嫣红开遍的万花之中,唯有桃花可以和女子联系在一起,用“人面桃花”形容一个女孩的容颜真是最恰当不过的比喻了。桃花盛开在春天,是万物萌动、生命勃发的季节,这与少女的清纯之气、青春之特质是多么的吻合啊。 除了与少女息息相关之外,在中国的文化里,桃花还承载了另一个至高至纯的意义――桃花源。这个由东晋文人陶渊明描写出的人间仙境,给中国人创造了一个精神的栖息地,在这个幻想的世界里,没有争斗,没有伤害,没有压迫,只有和谐、只有淳朴、只有安宁。读过《桃花源记》的人谁能忘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带来的震撼,对于在尘世间饱受苦难纠结折磨的人们,谁又不想待在这样一个精神的家园里,获得灵魂的慰藉和安抚。陶渊明之所以把这个梦幻之地叫做“桃花源”,而不叫做“菊花源”、“杏花源”,正是看准了桃花盛开时所展露的温暖、喜庆和安静吧。站在桃花丛中,近观花儿朵朵艳红,每一朵都开得肆意而耀眼、端庄而安详、大气而典雅,成片的桃花则协调、大观、那种恰到好处的气势,既不拥挤也不稀疏,微风吹过,阵阵花香袭人,是真正的仙境般的感受。 我希望朵朵桃花都开得长久而艳丽,我不愿黑夜占有它的美,不想露水沾染了它的娇颜。我甚至不希望它由一个小小的果核成长为一个坚硬的桃子,虽然那心形的桃子是它成长的全部意义。而此刻,阳关灿烂,晴空万里――切看这广阔的大地上,一个小我无端地悲喜交加。(作者系商洛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