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期 第1268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4-29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第一版 下一版 >
江汉之梦
新闻作者:文 / 郭少言

    汉江流入湖北境,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水网地区,她一路东进,与更多的支流相汇,直到武汉,汇入长江。她与长江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划出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丹江、唐白河、汉北河、府河……千余支流与上千湖泊在这三角区拉起一张密织的水网,通过这些水路航道,过去的人们可以便捷地通达这一区域的各个地方,古人为这片湖泊河道汇聚的土地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云梦泽”,生动地形容这些水网带来的富足梦想。长江与汉江夹带泥沙,年深日久将这片原为山地、平原、薮泽的地貌填充演变为平原,它就是今天肥沃的江汉平原。汉江之于江汉平原,自古就有着非凡的战略、经济、生态的意义。古老强大的楚国曾经以发达的水路运输网立足于江汉平原,东侵吴越,窥视中原,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吞并62个方国,成就一方霸业。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以江汉平原之利建都于郢,即今天的荆州,这个点正是江汉平原大三角的左下角,也是长江与汉江环抱江汉平原之后,相距最近的点,如果从此地开通一条运河直通汉江,那么江、汉、沮、漳四水将互相勾连,成为楚国兴盛的指望。于是,公元前600年,楚国人修通了从长江直达汉江的运河,叫“云梦通渠”,江汉三角区借助这条人工水路得到完美的闭合,这使得楚人可从长江抄近路直抵汉江,通过汉江的唐白河进入今天河南的南阳境,使楚庄王问鼎中原,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成就霸业。


南水北调与引江济汉
    汉江在夏季的泛滥,令人印象深刻,陕西的安康城多次遭受水淹的威胁。相比之下,中国的北方水系却几近枯竭,群众生活用水都成为问题。南水北调,是中国平衡南涝北旱,缓解居民用水、农业灌溉、保护生态的伟大工程。中线工程即是在丹江口蓄水,截取汉江上游的水量,每年从丹江口水库调水95亿立方米,一江清水送北京,这些水占到汉江年径流量的16.3%。南水北调的后果使汉江下游水量减少了26%。今年,汉江的水量为近年来同期最小,丹江口水库4月份的蓄水量只有63.3亿立方米,而往年是70多亿立方米。汉江水量减少,使航道通航条件更加恶化,水位降低,船舶的吨位也跟着降低,早年修成的水利灌溉、人饮设施因水位降低,不得不重新改建,沿江人民的饮水、灌溉产生了新的问题。河道护岸工程也不再适应。水量减少,汉江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肥而生“水华”等污染物,使汉江的物种减少,生态发生改变。而丹江口水库建设产生的浩大移民工程,使河南的南阳沿江人民背井离乡,千里迢迢迁居湖北。这股移民潮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持续至今,对当地人口、文化影响深远,湖北沿汉江地区因此形成一些移民乡镇。钟祥市柴湖镇原来人口稀少,是个小地方,如今河南移民占到居民人口的六七成,使柴湖成为十多万人口的大镇。
    南水北调改变了江河资源利益格局,使沿汉江的陕西、河南、湖北千万人民成为奉献者,惠及着河南以东的北方地区。
    南水北调在汉江中游截取水量的同时,陕西也在抢汉江水,计划在汉江的上游截流,调水到渭河,以缓解渭河流域的灌溉饮水问题,这个小型的“南水北调”工程叫做“引汉济渭”。
    这些南水北调的措施,使汉江面临严峻的失水困境,受取水影响的沿江各地纷纷向中央政府申请调水补偿。人们的目光转向更加浩瀚的长江。总投资达84亿元的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可研报告获得国务院批复,“引江济汉”被列入调水补偿工程,其它三项是兴隆水利枢纽、汉江中下游航道整治与闸站改造工程。另外,湖北省编制了《汉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提出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将汉江与长江连接起来,以滔滔长江之水补充汉江,并使汉江到长江的通航更为便捷,这就是“引江济汉”。从用工最省的效益考虑,两江的连接点要距离近,且长江点要高过汉江点,使长江水可以流入汉江,如此划出一条线,它的走向与距离几乎与楚国二千六百多年前修的“云梦通渠”重合为一条线。江汉平原再次重复着两江水网闭合之梦。
    引江济汉,汉江调水口在潜江市的高石碑镇,当年“云梦通渠”就在潜江的泽口开渠。长江的取水口在荆州市李埠镇,这里正是楚国首都郢城附近,那时的江汉运河对郢都来说不可一日而废。这条人工渠道设计为67.23公里,兼顾灌溉与通航两种功能,可通行千吨级船舶。2010年3月,引江济汉工程开工。工程竣工后,长江水将由此汇入汉江,每年可补充汉江下游十多亿立方米水量。而长江与汉江中游之间的水运距离也将缩短600公里。这个工程将成为三峡工程外最大的水利、航运枢纽群。


航行的衰落
    自秦至南宋,汉江为鄂陕南北交通要道,这1500年,汉江漕运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经济作用。秦王欲肆威海外,开凿了人工运河灵渠,连通了汉江、湘江、桂江、西江等河道,形成3200余公里的南北航运干线,使汉江的水运腹地直达南海。汉代,为避黄河航道三门峡之阻,大力开发汉江漕运,襄樊成为漕运的中心。自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中国的交通格局发生改变,东部的水上交通地位日益显要。而汉江漕运因地近京师,仍然重要。从汉江支流唐白河可水陆联运直达东都洛阳。战乱时期,当大运河受阻,汉江漕运成为南粮北运的唯一水道。而历代所开凿的连接长江与汉江的江汉运河,使汉江航线形成水网,效率大增,楚有云梦通渠,晋有杨夏水道,今天有引江济汉。明清时,民间自然经济发展起来,汉江成为繁华的商道,演绎着商贾云集、会馆林立的热闹景象。民国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航运复兴,来自汉口的瓷器、布匹及日用工业品洋货通过汉江不断北运,而来自陕南的山货桐油、棉花、茶麻耳蓓等土特产则顺流而下,在沿江各个码头集散流通。
    今天,为了应对汉江水量减少、航道恶化,汉江中游实行梯级开发计划,要兴建七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分布在丹江口、王甫洲、新集、崔家营、雅口、碾盘山、兴隆,除过改善航道,并有灌溉、防洪、生态保护的功能。同时,汉江中下游已实现航道升级,从兴隆以下至汉口的航道已升级为三级航道,可通行千吨级船舶,兴隆以上正在治理,将从四级升为三级航道。这些在汉江上呈梯级分布的闸坝设施,使人们可以根据季节调控汉江的水量,提升水位,改善大型船舶的吃水量问题,然而,它们也同时成为航运畅通的阻碍,使航行变得漫长而手续繁琐。这些水坝船闸,有水利部门修的,电力部门修的,交通部门修的,有国家投资的,也有股份制的,利益格局错综复杂,行船过闸的主动权并不掌握在航运部门手中,使航运难以畅行,效率低下。以前,鄂豫陕边界的丹江口水库船闸仅为150吨级,限制了陕西顺江而下的船舶,陕西的大宗船舶货运由此解体,安康、石泉、紫阳等航运公司因闸坝碍航,曾联名到水利部要求赔偿,并获得了一些补偿。2005年9月,因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加高改建,并升级船闸。2013年8月丹江口水库全线竣工,现在为300吨级船闸。引江济汉工程主要受益的是汉江下游,而工业、农田更为集中的汉江中游却面临直接的水荒,如襄阳,因雅口、碾盘山的水利枢纽还没有建成,航道游荡不定,变化多端,船运正逐步衰退。
    古老的航运时代,在汉江上通行千吨大船是不可企及的梦想,今天是梦想成真的时代。然而,汉江航运已被发达高效的陆地运输取代,客运基本消失,航运唯一的优势是大运量、廉价的货运,砂石、建材、矿产成为单一的船舶运输对象,再难看到各路商人齐聚形形色色的货物云集在码头的繁华景象。
    汉江纳千河,江上再无风樯如织的风景,汉江依旧默默东流,吞没繁华与伤痛,滋养着她的土地与人民。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