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期 第126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5-02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百年孤独之后的孤独
新闻作者:杨 博
    加西亚・马尔克斯走了,那个曾写了《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名著的哥伦比亚巨匠走了,他留下的财富影响了不止一代中国人。
    1965年,马尔克斯辞去了在广告公司的工作,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开始写作酝酿了十多年的《百年孤独》。在18个月抽掉29200根香烟之后,大功告成,他不知道妻子是如何使全家渡过难关的。
    1967年6月,《百年孤独》西班牙语版第一次在阿根廷与读者见面,从此席卷全球,到如今累计翻译超过25种语言,销量超过5000万册。此时,中国正处于十年浩劫的文革时期,国人封闭。尽管如此,在历史的旮旯角,马尔克斯的名字如一丝光线般透进来,出现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写的内部刊物中。又一年,同一刊物同步介绍了他的新书《家长的没落》。同年,文革结束。
    1980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四篇小说“偷渡”中国。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奖,他的重量级的《百年孤独》以片段形式与中国读者见面。这是我国第一次同步引入诺奖作者的作品。
    1984年,还在读书的29岁文学青年莫言在王府井溜达时翻看未经授权的删节本,刚看到开头就惊喜地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随即是失落,因为这样的写法已经被人用过了。尽管如此,《百年孤独》为孤独了十几年的中国人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当此之时,群雄云集,竞相学习,其中不乏“寻根”、“先锋”等派别,韩少功、马原、陈忠实、余华等“模仿家”。那个著了名的开头,一如今日泛滥的娱乐节目和网络词汇一样,被“时髦”的文人用了个够。
    因着不断掀起的狂潮,1990年,不知详情的马尔克斯悄无声息地进入中国。他既没有与文坛人物见面,也没有进行签名售书,因为他发现,满大街都是他的书,但都与他无关,它们都是“偷渡客”,并未经他授权。面对此中情景,这位左翼人士、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朋友怒了,临走时说,“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
    其实这也不能怪中国人,因为直到1992年,中国政府才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从此以后,有100多家出版社试图正式引进《百年孤独》,但是老人家余怒未消,这一怒就是20年。2002年,陈俊明成立新经典文化公司,为了争取《百年孤独》正式入华,他带领的团队用了8年时间,据说花费上百万美元,终于在2010年让与《后汉书》同名的译者的作品摆上了各大书店的显眼处。然而此时,《百年孤独》茫茫四顾,才发现中国世界早已不再孤独,反而自己成了孤独者。
    《百年孤独》之后的孤独,不是《百年孤独》造成的,如同当年《百年孤独》热也一样,都是时代使然。如今的主流受众是八十、九十年代的年轻人。陈明俊说,赚不赚钱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年轻时曾经有机会读到这本书,并且从中获益良多,今天的年轻人如果看不到,会是个遗憾。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已非昨日的年轻人,他们奢谈理想,学业、就业、房子的压力让他们自顾不暇,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的有诱惑力的世界,他们接触的是手机、电脑、ipad、互联网、微信、微博,谈论的是八卦、迨拢分享的美食、美景和没有任何营养的“鸡汤”文。快餐式的消费使他们走得太快,根本停不下脚步去了解那个叫“马孔多”的村庄。
    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无论是诗人还是乞丐,音乐家还是预言家,战士还是心术不正的人,都很少求助于想象,因为,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为了使生活变得令人可信而必需的常规财富。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时至今日,这样的的话语如今犹振聋发聩,可惜我们的年轻人听不到了。
                                                                                   (作者系厅文明办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