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没有优厚的工资待遇,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没有骄人的业绩可寻…….但正是这些人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一片片蓝天,筑起了一条条平坦大道,铸就了公路养护事业的无限辉煌,他们就是平凡的公路养路工。
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的养路工铺筑沥青路面使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用土灶熬出沥青,人工倒入铁桶,人工肩挑拉运到施工工地,再进行人工铺筑。要保证施工质量首先要确保碾压温度不低于110℃,要确保铺筑温度,就要保证出厂温度达200℃左右,许多同志在铺沥青、运沥青、熬沥青时被烫伤。那时候的养路工们头顶着烈日,脚踩着高温沥青,那样的滋味可想而知,但是他们没有一人喊苦喊累,硬是撑了下来。一米米,一公里,一次次取得了油路铺筑任务的顺利完工。他们的脸上身上也留下了烫伤的烙印,他们用最原始、最质朴的方式展示着一名养路工的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着一代养路工无私的美。他们的美是朴实无华的劳动美。
跟随着机械化进程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初,筑路机械逐渐普及,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大型筑路施工机械代替人力劳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逐渐提高。养路工终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公路养护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随处可见我们养路工辛劳的身影:整修绿化平台、清理水沟、清扫路面、修建行道树、疏通淤塞的涵洞……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劳作在黝黑的公路上;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们放弃高薪工作的诱惑,奔波在养护路段;为了心中的那份期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者自己心中的那份承诺――养出了一条条高标准、高质量的公路。
怎样才能养护高质量、高标准的公路呢?在日常养护工作中该怎样处治路面突发性病害?怎样才能实现公路的畅洁绿美安?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他们脑海里。
处治麻面、修补坑槽、维修浆砌水沟,一项项看似简单的工作,都渗透着养路工辛勤的汗水。就拿修补坑槽来说,一项看似简单最常出现的路面病害处治工作,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坑槽的修补,做到不复发呢?这个困惑一只困扰着很多的养路工。看着几天前刚刚修补的坑槽又一次出现坑槽,年轻的养路工们不知道该如何办?实践出真理,年轻的养护工们经过不断实践再实践,终于找出了“圆坑方补、小坑大补,深坑分层补”的坑槽处治原则。在坑槽修补过程中严格养护操作规范,坚持坑槽处理八道工序不放松,从而达到修补后的坑槽平整密实,图形规则。在修补过程中不断探索坑槽修补工艺,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达到行车安全舒适与周边路面和谐统一。我们的养路工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间自由地耕耘,用勤劳的双手向路人证明着养路人的聪明智慧。他们的美是不断进取的劳动美。
随着公路养护质量体系的全面实施,怎样打造一条和谐、生态的公路?智慧的养护工们又开始新一轮的工作……
“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养护新要求为养护工作提出新的思路和标准。为使自己的养路路段实现路基稳定、路面平整、设施完善、标线清晰、标牌醒目、绿化靓丽、路容整洁、路貌可人的样板路要求,他们在在责任路段开展养护技能比武、劳动竞赛……为了使绿化平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他们在绿化平台上种植三叶草,栽植刺柏、冬青、月季等花木,从而使自己的养护路段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为了解决沿线群众与养护工作产生养耕矛盾,他们在公路沿线修筑农耕路口、排水系统、硬化通村道路,在做好本职养护工作的同时为沿线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拉近与当地群众的关系,提高沿线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和热情。他们是众多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用最直接最朴素的付出演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感染着身边每一位使用公路的人,他们的美无私付出的劳动美。
我们的养路工是团结、无私的劳动者。他们无论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还是在安全保畅的现场,始终是背对着镜头,手拿着铁锨,疏通着一条条生命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普通劳动者特有的自信。我们不可能记住每一位工作在养护一线的养护者,但请让我们记住公路边的那一抹抹橘红,正因为有了那一抹抹橘红,我们的出行才变得如此快捷,正因为有了那一抹抹橘红,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正因为那一抹抹橘红,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阔步向前……
(作者系合阳公路段职工)

第四版
< 上一版
劳动美・橘色更美
新闻作者:文 / 雷 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