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3期 第1272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5-13 星期二
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第一版 下一版 >
凿路女娲山
----------安平高速公路建设侧记      
新闻作者:文 / 雷伯勤

    2011年9月30日,时任省长赵正永来到安康市汉滨区大树岭,宣布了安康至平利高速公路的开工令。于是,迎风隧道和女娲山二号隧道试验段两支队伍先期进场,安营扎寨,修筑便道。


愚公凿山运设备
    迎风隧道靠近308省道,机械设备的运输,驻地建设比较便利。而女娲山2号隧道地处秦岭南端,大巴山北麓,海拔984米。沟壑纵横的女娲山中,当地的村民山顶住几户,半山住几家,零零散散的生活在“世外桃源”。居住条件十分简陋而有限,过着隔山能喊话,见面走一天的较原始的自给自足生活。600余人进入女娲山,队伍吃、住在山中并不难,难的是隧道进出口施工区处在女娲山主峰的两侧沟底。山高、坡陡、谷深、森林茂密,要想施工,必须先运送机械设备,而运机械设备必须先修筑便道。第七合同段项目部立即兵分两路,一路利用陕南秋、冬少雨季节,每天在林谷的深处凿山不止,修筑一条承载大型车辆的“便道”。另一路队伍在5公里外的大山脚下,把车辆运到的发电机、帐篷、活动板房、木材、钢材等材料卸车捆扎,大型的设备拆成零散小件,用人抬、马驮送入山沟里的工地,再组装成套使用。
    春日的女娲山阳光明媚,到处都是绿色的世界,大自然充满了勃勃生机。经过一个冬季的紧张施工,消耗砂石料1200余方、设备1000小时、劳力8000人次,投入1200余万元、11.3公里长的水泥硬化便道基本完成。为隧道开挖和桥梁架设铺平了道路,而这条修筑的“便道”永远留在女娲山,成了永久性标志。


创造条件自发电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安康平利县女娲山顶的小村凤凰寨,除了历史上女娲开史的壮观以来,首次迎来了罕见的“600只凿路的大凤凰”。这些“凿”路人的到来愁煞了凤凰小镇的村民和当地的政府,原因有三:一是供电、二是吃水、三是吃饭。当地小镇用电都是农电网,隧道施工使用的是“大电”,而施工用电的永临结合线路未架设,按计划要等全面开工前架设。就算是急事特办,在深山沟壑中架设线路也得有个过程。面对第一难题,凿路人破解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发电。第七合同段项目部从2011年9月进场至2012年7月5日,在10个月里,投入4台640千瓦电机24小时发电。一台640千瓦的发电机,每天油耗费用达12000余元,4台发电机,每天耗油4万余元。
    在破解了供电的难题后,水的难题仍需求解。因为凤凰寨村民用水用最原始的方法溪水引流,但大批的施工人员进驻后,生活、施工用水量大,溪水引流又无法满足需求。在刚刚进场的3个月,施工队伍每天配专车一边拉水吃,一边积极与当地政府协调,出资8万余万,从6公里外的水源地铺设管道引水。这一善举既解决了施工队伍和施工用水难题,又帮助村民改变用水方式。在水电接通后,吃的难题比较容易,各个施工队伍每天派专人、专车要么去30公里外的平利县采买,要么到50公里外的安康市购买,虽说远了点,但并不太难。


应对气候巧施工
    2013年7月18日,时入雨季的女娲山,突降暴雨,持续3小时。山谷中的数十条小溪汇聚成河,肆无忌惮掠走了女娲山隧道出口第七合同段的4台钻机、150吨钢材、2000立方砂石、施工便道被冲毁,损失达230万元以上。
    女娲山地处巴山深处,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达900-1200毫米,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异常。常常是山顶艳阳高照,风光无限,谷底雨雾缠绵,行走不便,堪称“一地两重天”。生活在气候异常的女娲山中,施工队伍学会和适应“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艰苦环境,学会了巧“躲雨”。天晴进料存放好,加盖防雨布(棚),重点进行露天作业。下雨时去隧道施工或其他室内工序施工。一个“巧”字,应对了“天”和“地”,保证了施工的顺畅。
    修筑一段路,结交四方朋。施工队伍在紧张施工的同时,没有忘记支持他们的“乡里乡党”。第七合同段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帮助当地村民修建8座温室大棚、修整12公里通村公路、为贫困户捐款捐物3万余元,出动车辆机械1000台(次),临聘80名生活困难村民参加施工队伍。
    曾记得省厅一位领导说过,修桥铺路就是福祉于民,而“合力办交通”的内涵,就是施工中为驻地政府做点实事、为村民办点难事,驻地的人会支持你、帮助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正是“合力办交通”这一内涵的扩大和延伸吗?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