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期 第127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5-16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又见红玫瑰白玫瑰
新闻作者: 白锐鸽
    为什么这个题目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了那么久,却一直没有下笔。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那么清晰,又那么模糊,那个人,他在,或者不在,与这个女子本身又有什么关系?他过着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追逐,到最后回到原点。做白玫瑰,也不过是窗前明月光;做红玫瑰,也不过是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站在家门口,看着自己又买的一本张爱玲的书发呆,有人说她的文字永远都是古旧色,散发着腐朽的味道。真的吗?当阳光一点一点从屋子里散过,依然盯着这本书发呆的我,脑海里想着这样一个奇女子的境遇。爱情,在她的笔下,含蓄,收敛,不知道她本人是不是真的在一生中浸润过这种感受?生命短暂或者漫长,遇到爱情那真的是一种奇遇,更多的是世人媚俗的眼光和嘴脸,以及生活十有八九的不如意,营造给你的杂乱无章。
    在文字里塑造这样一种唯美,也是一种境界。说明她在真切地在用身心感受这生活赐予她的点点滴滴,纵然小资和腐朽,那也是一种生活格调。就像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安娜,积极的心态于她,就是在扼杀生命最本来的面目,就是对艺术创作的一种蔑视。人,首先是一种生物,尊重生命最本来的面目。
    生命需要尊严,生活需要包装。张爱玲在用她的文字雕刻一个她那个时代关于爱的画卷,纵然迂回百折,主人翁倾其一生深深浅浅爱的痕迹,除了吃饱穿暖,剩下的就是那么一点点对于爱的奢求。温柔,是生命最最基本的苛求。周国平也好,张爱玲也好,这些人群中的情感大师,都是在追寻,追寻一个关于爱与被爱的永恒话题。我爱他,他爱我吗?他爱我,我爱她吗?浅浅的一句话,终究成为一个生命一生的追逐和等待。桃树下,那个曾和她打过招呼的他,早已没了音讯,而她,还在为当年的一声问候,痴痴地回味。张爱玲,这就是《爱》。
    关于生,关于活,什么是生?什么是活?
    看《舌尖上的中国》,看着油菜饼里压榨出来的新鲜黄亮的菜籽油,你才明白每一粒菜籽所走过的痕迹,一如那些农夫脸上的沟壑,那些沉甸甸的爱,潜藏于沉沉的重负之下。也只有这样的压榨,才有金黄澄亮的菜油浸润出来,也才有农夫脸上皱纹展开的欢笑。生,在汗水里,活,在微笑里。期冀爱,那是一种奢望。像菜籽一样,沿着自己的轨迹行走,汇入那金黄澄亮的液体里,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漫漫人生路,或是红玫瑰,或是白玫瑰,都做最唯美的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幸福?那个他或她,要怎么地去心猿意马,与唯美的你,何至于伤害到骨髓?你永远都是最闪亮的那一个,不是吗?红玫瑰,抑或白玫瑰,那笔下的一个个人物,不也是心境美如荷。生命倏忽之间,全在自身拿捏。又见红玫瑰,白玫瑰,又见生命绽放的别样芬芳。
                                                                        (作者系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