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把刀、辛夷坞到陈可辛、高晓松,这些青春题材的文字、音乐、影像的代言人呈现给我们一连串的惊喜和嘘唏。有人说校园题材电影更像是导演系毕业生的答卷,这种说法贴切、简单却也潦草,谁没有青春,谁没有经历过青春,谁不懂青春里的鲁莽并美好着?之所以能够成为回忆积淀下来并被反复缅怀、记录、展现,就足以说明青春是每个人生命中一段不可复制的流金岁月,不是交一张答卷就可以忘却或终结的。
自22年前一首《同桌的你》在厦门大学被创作传唱以来,校园爱情就被贴上纯美、难忘的标签。有人回过头寻找,有人翻开日记回味,有人释怀走开,有人感慨时光匆匆不可能从头再来。那不如看一场电影吧,让歌声里朦胧羞涩的年少情怀更为具象,随着胶片流动的每一格渐渐清晰。
电影版《同桌的你》更像是一部回忆录,用美轰炸我驻南使馆、著名的“9・11”事件和流行型非典作为时间的里程碑将林一和周小栀的感情进程串联起来。林一和周小栀在抗议驻南使馆被炸的游行队伍中第一次牵起对方的手。周小栀在“9・11”事件爆发当天为林一拒绝了Tom的追求,非典期间林一因发热成为疑似病例被隔离观察,周小栀放下两人的误会用手电筒敲碎玻璃窗带林一逃离观察室。从萌生、确定、到误解、和好,一段感情走向稳定的所有要素统统具备,影片的主线愈发凸显。有人说这样缺乏对待重大事件的严肃性,有人说这样炒作一段学生爱情太过哗众取宠,亦有人说青春期的爱情本就单薄,没有烘托更难以维系整部电影的情节推进。可我认为,80后的青春正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我耳边至今仍回荡着为表驻南使馆被炸的愤慨,全校师生齐声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气势如虹,眼前仍有伴着浓烟和华盛顿民众尖叫四散弹飞的世贸大楼碎片。走在母校楼梯间还能闻到刺鼻的来苏水和醋酸味道。这过往的一切在我每每望向远方天空回顾学生时代时还能不由分说地将我淹没。只不过我没有动人的爱情故事,我的校园生活、我的青春比起林一和周小栀太过乏善可陈,但不要紧,这一点瑕疵正是我被影片感动的根源。我不仅对号入座了记忆中一张张生动脸谱,一朵朵鲜活灵魂,还填补了未曾在不懂爱时便敢去爱这一种勇气缺失的遗憾,我看似白玉微瑕的青春在影片的映衬下愈发显得瑕不掩瑜。
仿佛所有校园题材的电影如果有爱情发生,男主或者女主总有一方性情张扬,譬如《那些年》的柯景腾、譬如《致青春》的郑微,当然还有《同桌》中的林一。他们带着并不新潮的校服和单刀直入的性格闯进观众的视线,一句对白、一个笑容、甚至学生时代人人擅长的恶作剧瞬间抓住关注的目光,相比之下《同桌》仿佛更加技高一筹,虽然和其他两部影片一样是惯用的倒叙手法,但巧妙的锦上添花更加能够笼络人心。从天而降的插班生、幼稚的男子汉气概打抱不平、上发条的跳蛙玩具、表示感谢的大白兔奶糖、适时响起的小虎队背景音乐,堆砌了太多典型性80后元素的《同桌》。开场十分钟放映厅的气氛便被高高顶起,这时观众当然不会因为故事情节的陈旧和千篇一律的描述手法叫停,反之恨不能为男女主角的感情发展抛薪添火,奶茶味道浓重的台湾普通话让九把刀顺理成章败下阵来。
仿佛学生时代的离别只有跨国留学才显得轰轰烈烈,毕业分手天各一方的结局稀松平常,实在不值得浪费胶片。《致青春》的林静去了美国,《同桌》的林一也去了美国,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巧合同时激发了郑微和周小栀的满腔热泪,也烫伤了观众的心。没有人追究美国签证怎么这么好拿,编剧们都有一样的崇美情结是否应该严厉诟病,只是被电影情节带走,顺流而下一样容易而迫切。《同桌》从头到尾都被林一的自述蒙上一层戏谑的色彩,本该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分崩离析,这种反衬的手法在为电影铺垫一个悲伤结局时还是有所助力的。开始和结尾讲述他看似令人艳羡的生活,遇到善解人意的老板,幸得一群温文尔雅的同事,身边有知书达理的未婚妻相伴,坐拥二环地铁旁幽静的大三居,品味米其林七星级餐厅早餐……这是所有未出国门的人幻想,影片便投其所好设置了这样一个假象去契合所有观众单纯的接受能力,以至于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大家为之痛心的不仅仅是林一和周小栀没有结果的爱情,更是背井离乡、表面光鲜的林一在孤单、落魄生活中苦苦支撑的酸楚。剧情后期的反转与整部电影的主题在呼应性上略显勉强,林一的老板实则是个歧视华人的资本主义胖子,同事间冷漠而疏离。他位于地铁旁的大三居不过是闹市中一套廉租房,而未婚妻的公然背叛更给他窘迫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雪上加霜。他想念周小栀,那个为他流泪流血的单纯女孩,她没能陪他一起去美国,却一手把他送出国门。回顾前情,乖巧优秀的周小栀始终给予林一源源不断的鼓励与动力,甚至为了林一放弃北大,北转南移,来到厦大。林一为了达到做周小栀男朋友的标准,在高考前最后一个月奋力拼搏,最终考上厦门大学,并包揽了所有军训标兵,为了与周小栀一起去美国,林一苦练英语口语,并在学术专业上有所突破,为踏上美利坚的征途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两人的爱情最终还是被命运斩断,周小栀数次的努力只换来签证官的否定,她只得选择离开。在林一的错愕和痛苦中嫁作人妇,林一回国参加周小栀的婚礼,电影在悲伤凝重的气氛中加进了“抢亲”这一俗不可耐的桥段,不过这又是一个设置在观众期望中的假象,编剧的调皮在贴近现实生活的只留给观众一声叹息。
《同桌》在讲述青春中的脆弱和遗憾无疑还是比较成功的。选在五四青年节观看这样一部电影反而让我更惦念《中国合伙人》,这部以新东方英语创立史为原型的励志影片,更能够给予青年人在奋斗的道路上指引方向。孟晓骏、程冬青和王阳,三个家庭背景和性格迥异的青年都怀揣着缤纷的美国梦。孟晓骏优良的家庭基因并没能让他在资本主义理论横行的大美利坚站稳脚跟,他携家带口回到中国,是数次被签证官拒绝后懂得变通、坚守的程冬青和王阳接纳、扶持了他,最终三人联手将一个中国的英语教育品牌推向世界。青春岁月里,总离不开天真的执著和受挫后的沉寂,能重新抬起骄傲坚定的头坚持到最后,才是人生的强者。“I have a dream”,这句频繁出现在青春题材电影中的至理名句,使马丁・路德金奋力追求人生梦想的精神在中国青年中,在中国青春题材电影中得到了另一种有力的传承。中国青年有的不是在胶片里黯然缅怀逝去的悲情,而是无惧失败、敢于重辟新天的智慧与勇气。
(作者系铜川管理所职工)

第四版
< 上一版
胶片里的青春
新闻作者: 赵羽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