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揣着复杂的心境,去影院看了张艺谋的最新影片《归来》。
之所以有这种心态,是因为前段时期,媒体有关张导的负面传闻甚嚣尘上,从《英雄》及《满城尽带黄金甲》资本绑架艺术的指责,到《三枪》和《山楂树之恋》为其带来的巨大职业讽刺,直到与长期合作人张伟平的突然分道扬镳,以及神秘葫芦娃的绯闻,则让张艺谋的形象更加复杂难辨,正邪难分。我这个张导的拥趸茫然了,曾想不再关注张艺谋的动向和作品了。
新片《归来》上映,在中国影院乃至全球影坛,泛起了新的波澜。即使世界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和李安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观后也不惜溢美之词。
于是,我平静地坐在影院放映厅里,以淡定、克制的心绪观赏着被认为是“沉寂”三年之后,张艺谋的“回归”之作。影片主人公大学教授陆焉识(陈道明饰)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错定为劳改犯。因思念家人心切,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其行为给怀有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雯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是想方设法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饰)与父亲相见,结果使夫妻俩近在咫尺,却只能再次相隔天涯。“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却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梦想,成为一名普通女工;更让陆焉识深受打击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冯婉瑜,因患失忆症已然不再认识眼前的他。深厚的情感,迫使其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诞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怀着强烈执著的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与爱妻一起慢慢变老……
随着影片110分钟悲欢离合故事的推进,我的心被触动、感动、直至震动。
《归来》论其主题是重建,重建被拆散的家庭,重建被蹂躏的人性和破坏的人伦。影片依据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严歌苓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后30页收尾部分的章节为基础,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在上世纪70年代,情感变迁的故事。整部影片改编抓住了小说亲情和爱情之魂,演绎了一段政治与历史夹缝中的人性悲歌。
亲情和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感情。然而,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阶级斗争是社会的主旋律,讲政治,论出身,看立场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在此大环境下,家庭、爱情、亲情已显得十分渺小。所以,家庭中一旦有人犯有“政治”错误,其他成员就必须首先与其划清界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影片里归而不来的家庭悲剧,正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家庭缩影。
严歌苓的小说向来重视人物塑造的丰满和厚实,人物始终作为故事永恒的内核,而存在与一次次娓娓的讲述中。
影片《归来》张艺谋导演以内敛的格调,暗流涌动式的表述,通过“文革”中一个典型的家庭故事,去沉淀人生悲剧的苦难。影片拍的真切厚实,有层次,有质感,有底蕴。是一部关于信念,关于情感的电影。尤其影片中有关“念信”,“弹琴”,“接站”的桥段,巧妙地点缀了人物关系和夫妻间为缘寻找,为爱坚持的忠贞情谊。
电影的功能是多元的。观众看电影有是消遣娱乐的,有是寻求感官刺激的,亦有从中给人以思考和启迪的。就市场公映的电影而言,笔者认为,很难有好坏之分,只有优秀和平庸之作。《归来》是一部叙述平实而不平庸,故事情节简约而不简单,人物刻画细腻而不浮华的艺术佳片。影片的时代属性,并不能构成观众认识的沟壑,因为感情是不分年龄的,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看懂《归来》所表达出的浓浓的亲情和爱情。而对于如今相对于倾向于商业化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一部给80后、90后的年轻人,让他们知晓父辈们年轻时期情感,精神,物质,生活和经历,有助于年轻观众了解历史,了解时代。从这个意义说,《归来》也是一部反思“文革”历史的佳作。
一流的制作团队,一线的演职人员,是张艺谋导演影片一大特点。《归来》的编剧是香港金像奖最佳得主邹静之操刀改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赵小丁严格把控4K拍摄,中国第一录音师陶经打造最逼真声效,作曲由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陈其钢担任,这样行业内最高标准的制作团队的国产片,绝对是几年一遇。加之,国内顶级演员陈道明、巩俐饰演男女一号角色,其举手投足,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都恰到好处,把人物性格刻画的丰满而有层次。
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角戏,选用了郭涛、闫妮、张嘉译几位当今活跃在影视界的陕籍名演员,还有刘佩琦、陈小艺、丁嘉丽、祖峰等明星,组成了演技实力派的黄金配角团,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戏骨,每个人都能撑起一部国产大片(剧),这次汇聚在《归来》剧组,为电影增色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出新片,推新人”是张艺谋的拿手绝活。90后新“谋女郎”张慧雯在影片里饰演陆焉识和冯婉瑜之女丹丹,一亮相就引来多方关注,她面容清秀,大眼灵动,传神到位,第一次出演,其不俗地表现,就深得人心。
张艺谋在重重的压力下,不管出于什么背景,能静下心来,拿起这样的题材,把《归来》拍到这份上,展示了一个电影人的功力,如果再有更大的创作余地,相信国产电影必会出现几部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