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唐白河一年四季通航,10吨至20吨船舶可直达南阳或赊店,6吨至8吨的小木船可达南召白土岗。据清朝咸丰年间记载,白河航运的船只约3000只,唐河约2000只。
汲滩:古镇兴衰和山陕会馆
初夏,列车在南阳盆地深绿的麦田中奔驰,像围绕一个远处的看不见的轴心。我们的目的地是邓州汲滩。
邓州城正东二十公里的汲滩古镇,南通襄阳,北达南阳,东接新野,是市内汲滩、林扒、厚坡、张村四大名镇之首。它坐落于湍河、赵河、严陵河三河交汇口的东岸。很早以前,人们不叫它汲滩,而称它三河口。三河口怎么变为汲滩呢?这里有段神奇的传说。
三河口水大且深,常年船只不断,白天往来如梭,夜晚靠岸停泊。逐渐形成为一个远近有名的集市,人们称为三河镇,镇上和周围的百姓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有一年,三河口来了条黄龙,脾气很坏,无恶不作,动不动就发大水,使过往船只受阻,房屋庄稼遭淹,繁华的市场也受到冲击。这年八月,它嫌人们送来的祭品少,发作起来,使三条河水同时暴涨,在舟船倾摧、河水决提成灾的危险时刻,只见从三河口西岸,顺湍河下来一条白蛇,到三河口交汇处变成了一条白龙,英勇地扑上前去,与那条正在闸河拦水的黄龙展开殊死搏斗,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三天三夜恶战之后,白龙终于杀死了黄龙,河水消退,两岸百姓性命财产保住了,但白龙也因劳累过度当场战死。不久,三河交汇处出现了一座沙丘,人们称它为“白龙坟”。
“白龙坟”的出现,使三河口上游的水越聚越多,越来越深,形成了一个大水库。原来三河镇的地方,由于翻坟而过的水量少而且很急,形成了广阔的沙滩,不能再停泊船只,来往的船舶只有停泊在白龙坟上游库区,船上的人们把这个库区称为“安众港”。而把下游水急有滩的地方叫急滩,久而久之,三河镇的名字便被“急滩”二字所代替。“安众港”形成以后,商品的交换地也自然从三河口东岸的急滩挪到了“安众港”南岸,原先三河镇的商户也纷纷迁居到此。
后来安众港逐渐缩小,急滩岸边的船只日益增多,货物充足,商贾云集,商品交换越发频繁。白天船只川流不息,夜晚靠岸停泊,灯火万盏,船桅如林。
过了湍河桥,一座新修的牌坊赫然在目。上书“名镇汲滩”,不过汲是三点水右边一个“急”字。上书楹联:春秋楼上四海商贾风云际会,湍河潮头八方英豪展绘新姿。背后亦有联:古镇大码头连秦晋通襄楚,新街小集市兴百业惠万家。由此可见汲滩古镇当年的繁荣昌盛和豪迈气魄。
眼前和湍河并不湍急,水面宽阔缓慢流动。沿河岸向上,我们遇到汲滩村二组75岁的陈有财老人。他说:汲滩镇原来号称小汉口,因为上有西峡的山货集散,源源不断地把梨、柿饼、枣子等特产装运到武汉。回来就从汉口装白糖、黑糖等南货、洋货。镇上还有一个了不得的山陕会馆,不过“陕西老户没有啥人了,岁数大的去世了”。
镇上的致富路侧,原卫生院内是一个关帝庙。看护者老梁是湖北钟祥人,他谦恭地说自己是伺候香火的。整个建筑格局正中是关帝庙,左为娘娘庙,供奉神像左为大奶奶、二奶奶、送子观音,右供奉神像是祖师爷、药王,右偏殿供奉火德星君。这些神祗都是与旧时商业社会密切相关的,因为经商的人们需要财神爷、药王、火神诸多神灵的保佑。
山陕会馆就在汲滩初级中学里面。大门嵌入彩色琉璃,进大门后,右墙上有仿木结构砖照壁,上书对联:大义从春秋以后,至诚在天地之中。左侧亦应该是照壁,但改修了学校门房。体育老师孙老师说照壁外还有山门。戏台就是现在升国旗的地方,学校操场中央的地方,会馆拆改的时间他也说不清楚。
值得庆幸的是会馆内共有保存石碑7通,其内容与会馆有关。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的碑文记载:“兹邓州东有一急滩,镇其西七里,河据汉江之上流亦都会之区也,而我山陕贸易于斯者甚众。”说明古镇地位之重要。
在山陕会馆原貌平面图上,我们看到原会馆建筑规模宏大,中轴对称布局,从照壁、山门、院墙、钟楼、鼓楼、悬鉴殿(戏楼)、牌坊、铁旗杆、拜殿、大殿、春秋楼,左右有东西厢房和东西马厩。经过岁月淘洗,会馆现存只有照壁、拜殿、大殿。大殿左为财神殿,右为火神殿。拜殿即雨廊,是从戏楼到大殿的过渡性半开放空间,有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的《重修雨廊碑记》为证。
春秋楼是当时古镇上最高的建筑,因山陕商人敬奉关公,借关羽夜读《春秋》之意而建有春秋楼。当地民谚夸张道:“汲滩有个春秋楼,半截还在云里头。”沿悬鉴殿两侧有东西廊坊、左右厢房和东西花厅及戏楼、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当时,山陕商贾养起曲剧、越调戏班子,岁时节日唱戏演剧,酬神娱人,繁荣市场,增进乡谊。百姓们编出民谣:“汲滩古镇大码头,山陕会馆春秋楼,二簧越调梆子腔,旱船高跷滚绣球”。
赊店,秦晋商帮的华彩乐章
天下店,数赊店。南阳社旗县旧称赊店,因东汉刘秀举义兵赊华彩而得名,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为中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社旗建县196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名,寓意“社会主义旗帜”。
古镇规模最大的清代一条街尤为完整。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造型奇特,气势恢弘,木石雕刻精妙绝伦,集中外建筑雕刻之精华,堪称全国一绝。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旗帜”,清代是商品经济最为发达之地。其中山陕会馆精美宏大,语言难以详述。在一些地方描述会馆中常常用到的“庙貌辉煌壮丽”之类的修辞并非夸大其词。
在赊店商业发展鼎盛时期,全国南北共十六省商人在此聚居经商。各地商人为了联络乡谊,供祭乡神,保护本地商贾利益,凝聚区域商业竞争优势,纷纷建起了大小不等、形式不一的同乡会馆。这些会馆有些以所供乡神立庙为名,如山陕会馆供奉关公,为此又名关公祠、山陕庙。山陕会馆向南是明清老街,广盛镖局、票号、福建会馆、刘记酒坊、火神庙。
山陕会馆占地面积10885.29平方米,建筑面积6235.196平方米。建筑群以戏楼、拜殿和春秋阁等为轴线,左右对称形式。整院落三进院落,建筑物共152间,全部殿宇为木结构建筑,室内外全用青白色大理石铺砌,建筑物采用石雕、木刻、火铸或陶瓷塑精美图案作装饰。主体建筑自南而北沿中轴线分布,有琉璃照壁、悬镒楼、大拜殿和春秋楼。两侧建筑自南至北为东西辕门、东西马厩、钟鼓二楼、东西廊房和大拜殿两侧的药王、马王两座陪殿。殿前立着一座三间四柱式石牌坊,牌坊上下满布雕刻八卦图、五福图及历史故事。在木刻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拜殿北面原有早期兴建的春秋楼。
到了清代康乾年间,北方局势趋于稳定,商业贸易日渐繁荣。福建所产之丝绸、糖、木材、海产及武夷山特产茶叶更成为北方各地急需商品。以客家为代表的福建商人因时而动,或沿海入江经汉水北上至赊店,或陆路至江西沿山入水路经汉水北上至赊店,赊店遂成为福建商品向北方销售的重要中转站,也成为福建商人在中原的主要聚居地。福建商人为了同乡联谊,共谋商业发展之大计,在山陕、湖北、江西等各地会馆兴建的同时,亦集资兴建了颇具南方建筑特色的福建同乡会馆。
福建会馆兴建于嘉庆元年(1796),位于南瓷器街南端,坐西向东,其格局为集茶楼、饭庄、客房、娱乐为一体的一进二群楼庭院。上下层均有檐廊、明柱,额枋、雀替雕饰简练,古雅清秀。上层楼檐下悬一匾额,浮刻“福建同乡会馆”六个斗方金字;下层中间楼檐下也悬一匾额,浮刻“普海春饭庄”五个大金字,其意为“四海为友,万家皆春”。
福建会馆让我们再次感受和见证茶叶之路,以及南船北马的意味,那条从茶叶产地福建到汉口,经襄樊、赊店,陆运大同、恰克图到圣彼得堡的辉煌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