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8期 第1277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4-05-3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吕河渡口与李氏家族
新闻作者:文 / 李宗福 李文俊 刘贵棠
    素有“西北第一渡”的吕河渡口住着一支大家族――李氏家族。吕河渡口李族的先祖是较早移居旬阳的先民之一,当时的旬阳境内原住民寥落,渡口方圆十里仅居住着十余户人家,李氏先祖就是在这时奉官府之命由湖北麻城溯江而上于1369年定居在吕河渡口北岸的李家庄。从嘉庆八年李族谱序中可看出,所有的记载都与江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六百余年来,李氏祖孙已递传二十四代,人口大多分布于江河两岸的吕河、神河、金寨、赤岩、段家河、城关、甘溪、小河等地,部分散居于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每当提到吕河渡口便倍感亲切,虽远在异乡都会专程回到渡口之滨的先祖坟前敬香献礼寻根问祖。渡口旁也有些外姓,都是或近或远的李族姻亲,与李族有着血缘关系。李家下庄唯一外姓的焦家,逢年过节都要祭拜李族的神轴子,这家的主人说是李家老先人保佑他们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居住在渡口旁的李氏族人,大都与水结缘。他们从事的营生多与之相关,有船工、造船师、编纤匠(用竹篾编制拉船用的长绳的师傅)、添纤工(船行上水时船工不够临时帮忙拉纤者)、专业太公(熟知当地滩情专替外来船放行下险滩的船长)和专职喊号人(船行上水专为拉纤队伍喊号子的人)。据不完全统计,族中从业者不下千人。仅李三庆一家三代有8个人驾过船,李宗文兄弟5人全都是船工,他们有的是驾长,有的是纤夫,有的是从小在船上长大的,有的是驾渡船的,有的是跑运输的,李族第十八代李步文在民国期间就遵其遗嘱,水葬于吕河渡口。仅近代李姓当过驾长的就有李宗生、李宗奎、李步文、李开豪、李步智、李步新等。其中李宗奎曾是民国时期安康行署一百只公船的驾长,李步智是县航运公司机动船的驾长。建国后仍有百余人从水运业岗位退休。
    吕河渡口哺育了李族后裔,李族后裔也平添了吕河渡口的繁荣。早在明洪武十年,李家在吕河渡口之滨李家庄便修建了祠堂,主要进行祭祀议事活动,很是兴盛。随着户族人口的增加和不断外迁,李族设立了总会和分会,选举了族长和分会长。总会设在李家庄,分会分别设在各所在地,如神河的大水沟、烂竹沟、傅家庄等。为确保族内事务的管理和族人祭祀吃住过渡费用,李家有两块耕地为族中公地,一块在李家庄的寨子上,年稞八斗。另一块在大神河的沈家河,年稞为两串文,两块地租收入专供公益事宜之用。到了康乾盛世,陆续外迁汉水南岸和汉水沿岸人数不断增多,为保证渡口过往方便,族人出钱出人确保畅通,通过族人登记免费义渡,并为进入平利县学的学子实行部分资费摊销。培养出了40多名文武庠生、生员、吏员、生等。李族嘉庆谱记:自先祖至今,子孙散居各地人员数千,第五代先祖李体仁历任北京顺义县知县,第九代先祖李维高为河南禹州州同。上下四百年贡生、秀才虽未多得,零星间出亦不乏人!近现代年更是人才辈出。
    据光绪二十八年《旬阳县志》记载,李族第五代李体仁出任顺义知县,是旬阳县明代早期为数不多的官员。当年赴任时受时间限制,从水路沿汉水、长江而下,然后通过运河北上抵达顺义,历经十数载县衙生活,依然魂牵梦绕着吕河渡口,谢世后安葬于渡口北侧的李家岭上,从此岭上又添一新地名――官坟塬。北京顺义县知晓李体仁先生谢世消息后,专制一石质化钱炉安放于墓前,至今仍砌在官坟塬梯地坎上。
    吕河渡口的第十二代李宏儒曾是清代早年的本县西南总乡约。古时15里为一铺,每铺设一乡约,李宏儒是西南24乡的总乡约,吕河渡口恰好是旬阳县西南片区的驿站,驿站和总约在一起为汉江两岸的乡约提供了便利。在任总乡约期间,多次调拨人力财力为吕河渡口改造船只,订立了吕河渡口过渡规程,无论乡亲族人路人都一视同仁,对过往吕河渡口及上下航行的船只提供岸边安全保证和生活便利,受到了渡口居民及上下航行船工们的好评。
    民国初年,李族十八代后裔李逢甲是水运上众所周知的“李冷先生”,知名地方绅士,一生刚正不阿,为人古道热肠。但凡有争议和矛盾都得请他出面调解。1930年4月张丹屏率部围攻安康城,三个月不克,遇援而败,乘船沿江而下,船经旬阳县城时高呼居民赶快逃避,异军追至。李冷先生独步出城与王光宗部交涉入城,避免了一场战事。解放后曾任县一、二届人民代表。
    在岁月历史长河中,李族后裔在不同时期都做出不同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李兆众遇害身亡,英勇就义,被省政府追认革命烈士。李兆珍抗战爆发时,在长城保卫战中血洒疆场。抗美援朝中,李三奇、李宗炜勇上前线。在辛亥革命中,李族有识之士李宗辉、李步尘、李逢甲分别担任地方讨逆司令部要职,李逢甲应邀出任安康司令部的咨议员。1804年县抗击白莲教中,族人李选、李有、李简等英勇献身被列入县忠义祠。
    被誉为交运战线“活化石”的李宗随先生,是李族第十七代传人。新修李氏宗谱主编。1985年任旬阳县交通局副局长直至1994年退休。人生大半与交通结缘,三十余载足迹遍布旬阳山山水水。曾参与德国专家考察汉江的接待,负责吕河渡口码头的修建,参与渡口第一艘木质轮渡的协调调运和第一艘铁质趸船的建造争取工作,主管蜀河汉江大桥建设,监理党家坝旬河大桥建造。他是吕河渡口革沿和变迁的见证人。1995年被省计委、交通厅、水利厅授予“以工代赈”先进生产者。
    李氏家族子孙也有众多从事其他行当的,但总是鬼使神差般地与水纠葛。李族第十九代李兆盛,解放初组建吕河、力加、神河、棕溪供销合作社,任主任数十载。那时经营的日用百货购进、收购的山货土特产运输主要靠水上运输,船工们及船工家庭的生产生活必需品也得靠供销社供应,李兆盛所在的供销社便是船工们购物喝茶交往议事和解决困难的聚集地。有一年一船工不幸遇难,船工的女儿成了孤儿,女孩从小就听其父亲及船工们说供销社李主任是我们船工的贴心人。便沿途乞讨找到了李家含泪长跪不起说:“我大说你们能收留我。”李兆盛握着孩子的手说:“船工的孩子就是我李家的孩子。”船工们说:“这娃算是找到了我们驾船的娘家人。”数十载与航运交往的生涯,便与众多的私营船老大及国营的航运公司交往甚密。可谓是与水结的有缘人。
    纵观吕河渡口李族历史,犹如源远流长的汉水,它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这个家族骨子里的一种精神与人生价值的传承:四五百年前李族有一分支后裔在吕河渡口李家岭上为名门望族,因曾对一讨水喝的叫花子恶语相伤而家道中落的教训警示着李族后裔,从而让这个家族生生不息,人才辈出,让这个家族成员在汉水两岸世世代代绽放出光芒。
    如今当我们漫步绿树掩映的吕河渡口,高速公路引桥(吕河汉江大桥)替代了上千年的古渡。316国道横穿吕河渡口的李家庄,襄俞、西康铁路线在此交汇,吕河古渡的航运文明史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历史的记忆,而渡口的李氏族人们依然为圆梦而忙碌着。                                   (作者供职于旬阳县运输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