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以令人唏嘘的地理高度和谈之色变的冬季低温,考验着路桥人的体魄,更考验着他们的意志。
2011年10月,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而著称的陕西路桥人,迎着猎猎朔风挺进了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经过988天的鏖战,陕西路桥人克服了风积黄土、裂隙发育、岩体破碎、黄土涌水等一系列困难,提前270天打通全国首座双向6车道黄土特长隧道――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通海隧道,在青藏高原上竖起了一座披荆斩棘成大道的巍巍丰碑。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
“十二五”起步之年,为破解西宁市“东西拥挤、南北不畅”的交通困局,青海省政府决定修建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打造以西宁市主城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公路主骨架网络,构建“内成网格外成环”的城市整体交通格局,促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发展,为“扩市提位”提供基础支撑。
2011年5月30日,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正式开工。该项目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技术等级和科技含量最高的公路建设工程,而且是青海省首条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建设的高速公路。而全长3266米的双向6车道黄土特长隧道――通海隧道,则是整条高速最为关键的控制性工程。
通海隧道有三难:一是大跨径黄土特长隧道。单洞净宽14.5米,净高7.95米,建筑限界高度5米,为典型的大跨度黄土隧道,设计施工难度大。
二是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围岩以风积黄土、泥岩、砂砾层为主,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完整性差,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大面积坍塌,安全风险高。
三是建设工期紧。作为青海省“十二五”交通建设重点项目,设计工期42个月,而实际有效工期仅34个月。
艰苦的施工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等,在众多隧道专家看来,通海隧道是一件充满挑战的“瓷器活”。
怀揣着“因为山在那里”的信念,2011年10月,善打硬仗的陕西路桥人,带着光荣与梦想踏上了青海这片土地。作为长年跨地域驰骋、建设成果遍及海内外的双A级信用企业,他们要用40多年磨砺而成的“金刚钻”,在青藏高原打造又一个样板工程,用“勤业敬业”的态度铸造陕西路桥的时代丰碑。
又是一段艰险的历程,又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陕西路桥集团三公司承建的通海隧道,选址在西宁市湟水河一侧,为梁峁状低山丘陵区,这一区域成岩度差,却又是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绕不开的隧址必选之地。
2011年11月16日,湟水河畔寒风凛冽,当年西宁市的首场降雪还未完全消融,气温骤降到零下6摄氏度。
工期不等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在这一天,通海隧道破土动工。
“为确保工期和质量,我们在隧道口搭建暖棚,整车整车的烧煤加温,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天气回暖。”通海隧道项目经理徐金托告诉记者。
进洞之后,围岩变化之快,就连筑隧经验丰富的陕西路桥人也大吃一惊。
“按照正常情况,一次地质观测至少可以保证3天掘进,而通海隧道地质围岩一天一变。掘进100米后,掌子面上部4米为砂卵岩层,下部为泥岩,砂卵岩层松散,一震就塌;泥岩粘结似胶,无法爆破。平常4、5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一个循环,在这里需要12个小时。”隧道施工一队队长郭宏军说。
“黄土里打隧道,不怕硬就怕软,通海隧道恰恰就‘软’到你无计可施。用破碎锤破泥岩,就像用勺子刮冰激凌,一次只能刮下来一条,16、7个小时最多破碎两米。由于长期震动,司机踩油门的腿都肿了,不少人出现了呕吐等不适症状。”隧道二队队长周玮向记者比划道。
为了抢工期,施工队给一个掌子面配备4台破碎锤,两台挖掘机,即便这样,一个月下来,也只能掘进30米。
按照这样的进度,肯定无法按期完成建设任务。项目部针对通海隧道的围岩情况,成立课题攻关小组,探索加快施工进度的方法。经过1个多月的研究试验,陕西路桥人对原来设计的CRD施工法进行了局部优化。通过优化把原设计的弧形临时仰拱改为水平支撑,工字钢加固,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将以前只能同时施工两个工作面提高到3个,降低了机械人员的周转频率,提高了大型设备的利用率,掘进速度大幅提升。
“由于隧道顶部为砂卵质,小导管无法成孔,我们就采用自进式锚杆,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成本过高,不得不放弃。最后我们采用初期支护超前的办法,在立好拱架后,提前铺挂钢筋网片,进行喷锚,这样下来只多了一层网片,成本增加不大,效果比较好,掘进速度也提了上来”。项目总工程师体铁南说。
在解决了工艺问题后,项目管理人员将目光转向了工序衔接上。他们采用“工序衔接零等待”的方法,在开挖即将完成时,支护队伍就已经在后方等待;支护即将完成时,喷锚队伍就已经准备就绪。“零等待”让隧道施工工序更加有效衔接,效率大幅提高。
2014年8月22日,是陕西路桥人期盼已久的日子,通海隧道顺利贯通,比计划工期提前270天,隧道行家称赞:通海隧道的安全贯通,为我国西部地区黄土砂卵地质条件下建设大跨径隧道提供了范例。
琼瑶曾在歌词中写道:“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在通海隧道,风与砂也上演了这种“缠绵”。
进洞100米后,砂卵层达到4米厚,十分松散。输风管送的风都会引起砂卵的大面积剥落、坍塌,这对于打过石质隧道的人来说很难想象。
2012年8月4日,进洞300米后,前导洞已经完成,在后导洞施工中,观察员忽然发现顶部有一个直径50厘米大小的漏斗区,大量砂卵漏出,在通知施工人员紧急后撤后,他立即向项目部汇报。5、6分钟后,项目部负责人与技术人员赶到时,地上已经堆积了近200立方米的砂卵,紧接着就听到拱架变形的声音,忽然整个顶塌了下来,500多立方米的砂卵黄土一泻而下,激起的灰尘瞬间淹没了整个隧道。
看到这个场面后,体铁南的心揪到了嗓子眼。因为在塌方顶部的山头上,还立有一个高压输电电力塔,如果冒顶,后果不堪设想。
几分钟后,灰尘散去,由于已经进入深埋段,事故未造成冒顶,电力塔安然无恙。此刻,体铁南的心才稍稍平静了一些。
由于观测预警及时,此次塌方未造成人员机械损失。在岩土稳定后,施工人员通过洞内超前管棚,6米小导管注浆等方式,在隧道拱部形成了一个6米厚的混凝土保护层,保证了隧道安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宁是很少下雨的,历史也如此。今年6月1日至7月10日,西宁市平均降水量为209.1毫米,较1981至2010年平均值偏多9成,40天里有27天都在下雨,累积降水量突破1961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最多极值。
“黄土隧道就怕下雨,一来无法出渣,只能二次、三次转运,影响工期。二来丰沛的降水,使黄土砂卵含水量增大,不仅增加施工难度,也带来了不可预计的安全隐患”。体铁南说。
果不其然,进洞700米后,砂卵含水量突然增大,拇指粗的水流成股涌出。一台水泵连续抽了两个月,这在黄土隧道施工中是非常罕见的。
泥岩遇水后,软化掉块,上部的砂卵因缺少支撑,也会大面积坍塌,安全风险很高。鉴于此,项目部增加观测人员,24小时密切关注,遇到不稳定砂卵泥岩,及时撬掉排险。
有着多年隧道施工经验的陕西路桥人深知: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在安全管理上,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做到安全经费专款专用。实行三级安全交底,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并在洞口、边坡等处设置隔离栅,防止外来人员进入施工区域。在隧道内,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强制车辆分道行驶。将原来3天一次的围岩收敛沉降观测,改为一天一测,确保施工区域安全。
历时988天,开挖总量60万立方米,不可预测的塌方仅为总方量的万分之零点三,陕西路桥人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专家称赞:他们用最“笨”的办法干出了最聪明的事业。
通海隧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是真正的百年大计。开工之初,陕西路桥集团明确提出:要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
项目部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和技术人员跟班制,并将陕西交通建设“五化管理”的经验带到了青海。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的原则,所有材料进场必须经过检验,不合格材料一律严禁进场使用。线材加工采用直螺纹套丝机拉丝、套筒斜街,喷射混凝土采用自动上料喷锚机,现场施工实行“三不交接”,即:无自检记录不交接,未经专业人员验收合格不交接,施工记录不全不交接。每道工序必须经过施工单位自检、项目部技术人员复检、现场监理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尤其对隐蔽工程要求现场技术主管全过程跟踪并留影音资料。制定《作业队伍考核管理办法》,调动作业队伍积极性,效果明显,隧道初期支护拱架间距、平整度控制严格,二衬初砌内实外美,几乎无错台现象,在总承包项目部每月的质量进度考核中始终名列前茅。
2012年8月25日,中国公路学会秘书长刘文杰、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理事长蒋树屏及出席“2012年高寒地区公路隧道建设技术专题研讨会”的隧道专家们,对陕西路桥承建的通海隧道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3年9月26日,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冯西宁在检查陕西路桥集团承建的通海隧道时,对项目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高度评价了项目管理人员克难奋进的精神风貌。
2014年8月22日,在通海隧道贯通仪式上,青海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马忠英说,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是第一条属于青海人民的绕城高速公路,将引领和支撑青海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助力青海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代表青海省交通运输厅高度赞扬了陕西路桥人攻坚克难、敢于碰硬、群策群力的优良作风,评价陕西路桥集团创下3个第一:
在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建设中名列第一;
在青海省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中名列第一;
在全国大跨径黄土特长隧道中名列第一。
“暮天砂漠漠,空碛马萧萧”,当年满载瓷器和茶叶的商队在感叹丝绸之路南道的恶劣环境和交通状况时,他们不会想到千年后的今天,陕西路桥人在大美青海修筑的又一条“天路”即将贯通。
2015年,西宁南绕城高速建成通车后,将形成以西宁市主城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公路主骨架网络,构成西宁“内成网格外成环”的城市整体交通新格局,对于缓解西宁城区交通压力,促进西宁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乃至助力青海打造丝绸之路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海隧道犹如一条巨龙,与流淌千年的湟水河相依相伴,穿山越岭,使天堑变通途。记者对通海隧道建设者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以吃苦耐劳和大无畏的精神,为青海公路事业谱写的华美篇章将永远留在青海建设史上;他们那满腔热情和服务一方的精神,也将永远留在这片注满深情的无垠土地上……
在通海隧道项目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咱们”。
“咱们这些工人真的很不容易”。项目总工程师体铁南说。
“咱们项目部第一时间从西安订购挖机配件,空运至西宁”。隧道施工一队队长郭宏军说。
“咱们队上给我买的机票,送我回家见老母亲最后一面。”彝族汉子含着泪说。
……
在青海这样一个“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的高海拔地区,要搞工程建设,尤其是体力智力心力都必须发挥到极限的大跨径黄土特长隧道建设,人的因素在更多时候往往超越了技术、设备等。
在工期紧张的时候,他们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以路桥人的责任和担当,提前270天实现隧道贯通。
在围岩多变的时候,他们小心翼翼安全掘进,以万分之零点三的不可预计塌方,实现了隧道建设零伤亡。
在攻坚大干的时候,他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以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品质,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
在极寒缺氧的时候,他们不顾安危任劳任怨,以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在青藏高原竖起了陕西路桥的时代丰碑。
……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抱团”?是金钱、利益还是签订的合同?就在记者迷惑之际,年近5旬的支护工老王揭开了谜底――是尊重。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种朴素的处世观,在通海隧道项目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如今,这种劳动者的尊重,还有一个更高大上的说法――“体面劳动”。
追求体面劳动不是一句空话,成立40多年来,陕西路桥集团在竞争激烈的交通建设领域,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并且愈发枝叶葳蕤,究其原因就是对人的尊重,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或者是协作队伍的农民工兄弟,他们都能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感受到浓浓的关爱。
这种关爱反馈回来的就是把工作当事业干,把企业当家庭建,把同事当亲人看。为自己的亲人、家庭做事,还会有不尽心尽力的吗?
通海隧道贯通后,项目部给施工队送去了20箱啤酒,在举瓶同庆的时候,他们齐声喊道――咱们,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