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陕西高速公路启动加快建设的航程,首先忙碌起来的是他们;在我省建成通车的2000公里高速公路中,有1608公里是他们勘察设计,占到80%。回顾2000公里的历程,他们是先行者,他们是探路者……
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承担了陕西全部公路主干线的勘察设计任务。仅听这些如雷贯耳的设计作品,就可知道设计院的实力:我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我国第一条透水路面――咸阳机场高速,西北地区标准最高的高速公路――绕城高速,亚洲第一高墩大桥――洛河特大桥,陕西交通跨越式发展三大标志工程中的两大工程――黄延和西汉高速公路……
作为先行者,“七天六晚”工作制流传甚广,已成佳话,在陕西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的历程中,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1998年,加快建设在这里启程,从1999年到2004年,许多设计人员都不再休节假日,一年能休上三、四天就不错了。五年来,繁忙的设计任务让设计人员坚持每周六个晚上加班,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使不少人神经衰弱、失眠,正是这些失眠的夜晚把陕西高速公路建设推上快车道。
千里踏勘 笑傲大漠秦巴
测量队员的汽车在暮色中奔驰,臧天朔那亢奋的歌声在车内外回荡:“朋友啊,朋友,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
2001年腊月,黄延高速召唤着道路四室的测设人员进入寒风刺骨的黄土沟壑区,冰冷的雪水没过小腿,渗进裤子,浸湿鞋袜,“红外仪”也停止工作,大家找来干草树枝点火升温,甚至把“红外仪”裹在怀里暖热,继续测量。2001年4月,子靖高速公路勘察工作启动,中心试验室四名女同志奔赴现场,在人烟稀少的高原大漠中,租住简易房,连个避风的厕所也没有。三个月外业,她们发过烧,小孩生过病,电话里哭过,可是,没有一人离开现场,直到完成138公里4000余件试验检测样品。
2002年正月初五,当人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中,道路三室一行人已奔赴秦岭大山中。此次西汉高速户洋段山区攻关工程,地处原始森林,坡陡林密,通视条件极差,勘测人员一人一岗,已精简到最大限度。零下8~9度,沟道中刮着3~4级风,穿着被河水打湿的棉裤、棉鞋,在风中一会儿就结上冰。过河时,掉到冰凉水里是常事,倒出鞋中的水、拧一拧袜子,又继续工作,怕停下来烤火烘干,整个勘测工作将受到严重影响。在涝峪口至筒车湾段测设中,三室所有人都掉下水过,少则1、2次,多则8、9次。军人的纪律,消防员的紧急,探险者的危险,白天跋山涉水,晚上还要整理资料,这就是外业工作。那天,三辆车有5只轮胎被难行的山道扎破,当地修车铺的师傅说,一次补5只轮胎还是第一次。可是这些困难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大家还笑着打趣说,我们烧的是篝火,喝的是泉水,吃的是方便面。赵继尧在日记中写道:“站在大山上望那些走过的路,我突然觉得公路就是一条条横着的碑,而我们就是那竖碑的人……”
万里测设 高擎科技大旗
随着陕西高速公路建设由平原向陕北黄土沟壑和陕南秦巴山区发展,复杂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给交通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无论是技术标准、路线方案,还是特大桥梁和特长隧道的设计、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基处理等等,大量技术难题等待着他们。院长石飞荣说:“这些年,我们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不断加快勘察设计速度,提高勘察设计质量。”
他们在设计工作中从未中断过科学研究,为求掌握关键技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重点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黄土高边坡防护技术、桥梁桩基合理埋置深度等;与日本专家合作研究设计排水路面,开创我国此项研究及应用之先河;高墩大跨桥梁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西汉高速,为人们展示了“生态高速”的典范之作。设计院已有16项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从经纬仪加平板尺到航测遥感,陕西公路设计水平实现了从地到天的转变。他们先后完成了数十项遥感工程地质调绘项目,使路线方案走廊带的确定更加合理。正是这项先进技术,使他们发现了西汉高速秦岭隧道群方案。他们还采用GPS、RTK技术实时动态高精度定位,大大提高公路放线的精度。基于航空摄影测量和三维数字地面模型的动态设计,在阎禹、西汉、榆靖、黄延、绕城等高速公路设计中应用,取得了设计周期缩短一倍以上,设计质量显著提高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