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宝鸡市东北部的岐山县,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全县856平方公里,48万人,辖10个镇144个行政村。“十一五”以,以来岐山县抢抓通村公路大建设的机遇,建成通村水泥路990余公里,实现了全县144个行政村全部通上水泥路(油路)目标。如何养护管理好通村公路?使之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更长久的服务群众,岐山县确立“公路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养护责任,破解资金瓶颈,创新养护模式,加强考核监督,使全县通村公路养护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了“有路必养,养必优良,有路必管,管必到位”的目标。
养护责任落实到位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通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难题,岐山县经过几年的实践,把村民委员会的养护责任落到了实处,实现了通村公路:村养、镇管、县监督。按照行政区划把把通村公路划归镇农村公路管理所管理,并交由各村民委员会负责养护管理本村地域内的通村公路,村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县上从政策上把村道养护纳入村级公益事业统筹安排,确保人员报酬落实,目前,全县共落实村级公路养护管理专(兼)职人员300余名。同时将通村公路养护管理指标纳入镇对村委会班子考核目标体系,实行严格考核。
养护模式因地制宜
村委会如何有效组织日常养护工作是解决通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核心,否则是责任容易落而不实、流于形式。岐山县坚持因地制宜探索通村公路的养护管理。目前形成四类模式。第一类,按照“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由村委会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养护。第二类,通过社保部门争取农村公益性岗位指标,把通村公路养护纳入农村公益事业统一管理。第三类,采取将通村公路养护管理与农村护林、乡镇环卫联系,实行工作结合、报酬捆绑。第四类,发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采取义务领养。
落实养护资金,是解决通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的关键。这是近年来通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践的共识。
近年来,岐山县探索走出了多渠道筹措养护资金的路子,采取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多方争取项目资金、积极整合相关资金、发动群众自筹资金等办法,多渠道筹措,破解资金瓶颈。县政府按标准将配套养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季度拨付。近三年,县财政累计拨付配套资金385万元。针对通村公路等级低,安全隐患较多的状况,通过调查评估,对需要维修的危桥、病害路段,及时进行设计,通过交通、农发、财政等部门争取省市支持,累计争取项目资金874万元。通村公路是许多涉农部门开展工作的平台和载体,通过整合各类与公路相关的专项资金,加强通村公路养管,努力改善路容路貌。据统计共整合实施各类与公路相关的项目46个,投入资金860万元。发动镇、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自筹资金、义务投工投劳,加大对通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投入。近年来,全县10个镇144村共自筹资金513万元,义务投工投劳3.2万人次,既增加了养护投入,又增强了群众参与养护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了爱路护路意识。
严格的考核检查是解决通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的保障。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岐山县通村公路养护作业标准》和《岐山县通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检查办法》,县农村公路管理站代表县政府、县交通运输局对各镇通村公路进行考核检查,每月巡查考核一次。每次随机抽查50%的里程,根据检查考核结果拨付养护经费,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发书面通知,限期整改并进行复查确认。每年组织一次年终评比,对各镇进行排名通报,对工作突出的村组进行表彰奖励。通过严格的考核督促村委会的养护工作落实,提升养护质量,确保通村公路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
如今,行走在岐山大地,你会发现通村公路正在实现了由“通”到“畅、洁、绿、美、安、舒”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