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4期 第1343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01-23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收藏在心底的情谊
新闻作者:刘贵成
    数年前一个年关腊月天,我应邀参加一次电大同学聚会。餐后,一桌同学意犹未尽,不愿散去。或提议唱歌跳舞;或鼓动垒城大战;或建议换场续谈。东道主吴同学挥手号召:“都到我家去,请同学们看方济众老师的国画。”
    “什么?你是说和赵望云、石鲁齐名的‘长安画派三杰’的方济众?”在汉中日报社任编辑的王同学见多识广,语势逼人。
    “正是。”吴同学语音落地,溅起一片欢呼。
    吴同学家在附近,大家边走边问:“你一直在金融界供职,何故认识方老师?还有藏画?”吴笑而不语。频频遥指灯火阑珊的小区。
    客厅中,9位同学坐定。吴同学神色庄重,从卧室捧出一卷画作,一一展铺在洁净的地板上。只见五张条幅画,画面上尽是眼熟的青山、绿水、苍松、翠竹、劳作的农人、奔驰的车辆、盘旋的公路、恢弘的桥梁……用笔简略明快,意境苍茫悠远。能亲眼看到一代国画大师真迹,能亲手触摸到大师“华滋中有韵致,沉着中有躁动,平静中有深情”田园诗一般的绘画风格,我们都激动起来。在汉中书法界小有名气的郭同学,当仁不让地“客串”起讲解员角色,“书画不分家,我先说,吴补充。”开场白后,郭同学就用书画界行话“运笔快慢、线条疏密、着色浓淡”地逐幅发表个人观感,我们也在一旁认真倾听。
    飘逸的茶香,熏染着吴同学心底的怀念;爽口的茶水,浸润着我们渴望的心田……
    “文革”期间,原籍为勉县方家坝的方济众老师先下放在洋县白石山庄,1972年调入汉中地区文化馆工作。吴父是一个单位的门卫,文化浅,但为人实诚。吴父有个饮酒的嗜好。每当夜班,吴母总会拾掇一些土豆丝、毛豆角、泡菜等下酒菜让吴同学送过去。酒都是大路货“小曲”、“大曲”,逢年过节才舍买瓶好酒解馋。吴父好酒,但不爱独酌,知道接受“教育改造”的方济众住在楼上,总要走到楼下喊:“老方,老方,陪老哥喝两杯。”浓郁的乡音透着关爱的真情。方济众老师或许出于沉默寡言的个性,抑或是心绪压抑的缘故,平时极少与人交往。但听到吴父的呼唤,总会走出斗室,下楼到传达室陪吴父喝低质酒,下浆水菜,唠家常话,三杯浊酒下肚,方老师的心境就会恬淡起来了。
    一次小酌,方老师醉人醉语:“老哥,做兄弟的不能白喝你的酒,改天我画画送你当酒钱。”吴父一听笑了:“文化人真笑人,你是我请来陪我喝的,哪有叫你掏酒钱的道理?来,再干一杯。”言者有心,听者无意,直至月明星稀,酒干菜净才散。
    但从那以后,过上一年半载,吴父就会带回一幅画来。“你方叔给的,叫我好好保管,想他了就看看画。”吴同学听了也没在意,吴父随手就放在衣柜顶上。
    时光似箭,岁月飞逝。“四人帮”粉碎了,“文革”结束了。方老师调回省城西安了,吴父也退休了。隔一段时间,吴父就会翻出画来,边看边念叨几句“老方”。又过了几年,吴父走了。临终前嘱咐吴同学:“好好保管你方叔的画,想爸爸了,想方叔了,就拿出来看看。”吴同学仍未在意,但每次搬家就会想起父亲的叮嘱,惦记着把方叔的画带往新家。
    一天下班,吴同学见家属院围着一群人,上前一打听,是方济众老师的儿子正在搜集拍照父亲散落在汉中的画作,准备给已去世的方老师出画集。吴同学认识方兄,就把5张藏画交给他去拍照。交还藏画时,方兄郑重地说了三件事“一,我昨夜翻查和对照了家父的创作笔记,五幅国画创作时间、内容、题字、受赠人姓名全部吻合,的确是家父真迹,请珍藏好;二、以后如办画展借用,我本人来取,出具借条用完就还;三、如想变卖,请先跟我联系,你开价我……”
    “我不卖!”吴同学一听急了,“我父亲都把藏画当传家宝给我了,我要把它传下去,让后人们都知道父辈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再说,这些画凝聚着父辈的情谊,也饱含着我对父亲、方叔的怀念,人间的真情是无价的,我怎能把它当商品卖呢?”
    “好兄弟。”两人紧紧拥抱。国画大师和普通门卫的真情实谊穿透了时空,传承在儿子一代身上……
    回家后,我竟彻夜未眠。我想:方济众大师在政治高压、经济窘困、生活清苦、艺术凋零的时节,仍未放弃理想和信念,他把人生的感悟、生活的体验、艺术的追求化为创作热忱,融为粗犷线条,绘成幅幅杰作,并将部分作品赠送友人昭示心迹;吴父一介门卫,看门护院送信送报外,还处处关心爱护身边人,时时给以温暖慰藉,既没有跟随造反派歧视加害“教育改造对象”,更不会超前“淘宝收藏”珍品待价而沽,体现出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情怀。结局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好人就有好报。
    这样的画作是值得收藏的,因为画品辉映着高洁的人品;这样的情谊是值得珍藏的,因为我们汲取到前行的勇气。
   (作者系汉中公路局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