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6期 第13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01-3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枣木栏:吃货最爱的小山村
新闻作者:文 / 图 杨建全



又行栈道十里地 再品木兰三碗茶

    柴关岭雾气腾腾,张良庙赛过北京。枣木栏骡马成群,罐罐肉香迄褒城……
    紧紧偎依着秦岭南坡的枣木栏镇,这儿曾经阁楼连片、商贾云集,鼎沸的人声与连云古栈道的声声驼铃,撞击着木兰驿站的繁华与热闹,与张良庙的一墙之隔又造就了这个深山闹镇古朴而厚重的个性。
    元月的第三个礼拜六,冲破汉中黑压压的雾霾,我们一行四人沿着316国道宝汉线,专程去枣木栏“赶集”。走出河东店镇,晴天万里,天高云淡,我们的小车像一把犁头将莽莽苍苍的群山“哗哗”地犁开快速向目的地奔去。
    枣木栏,这个地名怎么来的?有什么传说?我一直找寻,但几种答案牵强附会,没有一个满意的回答。估计,曾经作为连云栈道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上最大的一个驿站,它是否因下榻于此或在此歇脚的旅人的马匹圈养在用当地山枣树而围成的栅栏里而得名呢?不得而知,这只是我的臆测,算不得数。我知道的是本世纪初,留坝县撤乡并镇,将原闸口石乡、枣木栏镇合并后改为张良封地留侯镇。
    留坝冬天的太阳总是肆无忌惮地在人身上游走。正午时分,枣木栏老街上已经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了,故意做旧的现代小楼,丝毫让你看不出那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各种木雕的门面房小招牌,在风中微微颤动,鳞次栉比的小店特色各异,如果不是街上行人的服饰,我还以为我穿越到了古代。

    作为一座官办驿站,这儿汇聚了南来北往的旅人,我想,他们大多人是不是也像我今天这般悠闲,穿行在这熙熙攘攘的青石铺就的凹凸不平的街面上,会不会也挤在大茶馆里、大车马店里、小餐馆里,大碗喝着茶,大块吃着肉,细细地筛着酒,高声谈论世故风情、博文见识。而在这古道上会不会曾经有颠沛流离的一个个失意人组成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美意境。


酒香不怕巷子深 好菜留待亲友来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位枣木栏当地的劳模,去北京出席表彰会议。回来后,大家问他,你觉得北京好不好,劳模脱口而出说,北京还没我们张良庙好。为这句话,他以污蔑毛主席住的地方不如封建大臣受封地而获罪。
    谁不说俺家乡好呢。但枣木栏确实好,风景不说,单一个吃字,就叫多少人迈不开步子,哈喇子长流。为什么这儿会出美味佳肴呢?也许和穿街而过的原连云栈道,民国26年改修的宝汉线有很大关系,因为交通发达之地,必然文明演进就快,文化融合就快,饮食业发达也就不足为怪了。古老枣木栏作为饮食风向标,在很长时间独领风骚。
    罐罐肉:留坝民谚流传的就有枣木栏罐罐肉香迄褒城的说法,罐罐肉就是将五花肉切块与土豆或四季豆等蔬菜按比例搭配,然后放进小陶罐里再加入花椒、辣椒、草果、大香等佐料,然后放进竹笼蒸约半小时,调料的香味完全侵肉里,菜软而香很对口味不重、牙口不好的人胃口。
    八大碗:八大碗是留坝菜中的大哥大,村民家有红白喜事招待来宾不可缺的八道菜,碗大、菜多、味鲜。八大碗和罐罐肉一样主要以蒸菜为主,荤素搭配,但原料是紫柏山上采集的最原始的食材,野山药、竹笋、灰灰菜、兰迦叶等等,这些农闲时采集的山野菜,经过腌制或晾晒,与腊猪肉或鸡、鸭等蒸、炒、煎、烩……将野菜的天然香味经过高温激活,肉、菜相融,汇成山里人靠山吃山的独特风味。八大碗中的小酥肉、米粉肉、大杂烩等菜受到人们的喜爱。
    木栏菜真正化腐朽为神奇的是洋芋糍粑,既能当饭,又能当菜,做起来很费劲、很费时,所以慢慢地失传,不过让我们这些吃货高兴的是留坝县政府正在大力抢救这些即将逝去的“遗产”。洋芋糍粑要在大石窝里慢慢地捣鼓,贵客要来的头天早上主人将洋芋洗净,放在锅里煮七分熟,然后一个个扒皮,放在筛子里放凉。然后放进大石窝里,用木槌一槌槌砸,要砸得洋芋变成泥,再粘在木槌上能和石窝里的洋芋泥扯起线才可以,不能有一颗小颗粒。我曾经亲历过砸洋芋糍粑的辛苦,常常养路的我砸了不到二十分钟就腰酸腿疼胳膊困,回家休养了一周才有所缓解,不常干体力活的人估计砸十分钟就晕倒啦。不过辛苦换得甘甜来,做好的洋芋糍粑浇上炒好的浆水汁或泡菜汁,那个爽直接到心里,喜欢甜食的朋友,可以浇上蜂蜜,也美味至极。
    枣木栏是个小地方,因为靠近宝鸡,它的菜基本没有留坝其他地方如下马道、火烧店、青桥驿等镇的菜麻辣风味,它将关中菜与陕南菜相融合,不温不火、不麻不辣,就像这山里人一样质朴、善良、谨慎。     (作者供职于留坝公路段)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