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6期 第13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01-3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子长煎饼
新闻作者:文 / 梅 朵
    去年刚入冬的时候,婆婆来我们小家小住,带来了一包类似红薯淀粉的东西,称为荞麦兀说是要给我们做煎饼吃。作为初嫁到陕北的关中媳妇,我表示不解,因为在关中,煎饼都是用面粉摊制而成,没听说过用荞麦做的,想来都觉得不大可口。没想到忙活了几个小时,婆婆端出来的煎饼薄如纸,颜色润白透亮,裹着甘泉产的豆腐干,一小段一小段整齐排列在碟子里,上面浇上红红的蒜泥辣椒水,看起来倍有食欲。我忍不住拿起一段尝了下,煎饼绵软却不失柔韧,里面裹的豆腐干很有嚼劲,混合汁子的酸辣鲜香,真真让人欲罢不能。婆婆告诉我,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子长煎饼”。在子长,摊煎饼历来是一个个把锄头、背庄稼的婆姨女子们的杰作。他们吃煎饼是很执著的,逢年过节无论鸡鸭鱼肉有没有,煎饼那是一定要有的。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乃至春节,家家户户都一定要摊煎饼,否则,这个节一定没有过好。
    简单朴素却滋味悠长的煎饼,这么一味小吃,居然让我对子长这个地方产生了向往。机缘巧合,今年元旦,一个家在子长的同学回老家结婚,我们从西安出发,坐大巴走包茂高速到延安,然后再从延安坐到子长方向的班车,三四个小时到了子长,给同学贺喜的同时自然过足了煎饼瘾。听县城的老人说,子长原本不叫子长,叫安定,安定有个镇子叫瓦窑堡,毛主席长征到达瓦窑堡,这里成了党中央所在地,有“中国红都”之称。它是陕北人口密集的大县,宋朝时,这里曾是西夏与金人激烈争夺的战场。因此,自古就有“西塞要径”、“边陲咽喉”之称。解放后一度成为重要的陕北贸易集散地。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出产信天游和民歌,也以南瓜、小米、洋芋蛋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陕北汉子婆姨娃儿。以荞麦为主料的煎饼的盛行,自然跟子长的地域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人口稠密,像荞麦、洋芋这样的粗粮在当地的食谱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单拿这小小的上不了台面的煎饼来说,它的历史可谓久远。据“子长县志”记载,早在元末明初开始制作煎饼,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子长煎饼开始做的又厚又大,主要服务于军队的行军作战。到清代传入民间,制作工艺改进后成为民间百姓逃荒、躲匪的“干粮”。明清时期,山西人口大迁徙,从山西到陕北由于路途遥远,人们所带食材不多,为让每口人都有饭吃,就把煎饼做得又小又薄,卷上晒干的豆腐干、野菜充饥赶路,后来的子长人为纪念这段历史,就留下了过年过节家家户户吃煎饼的习俗,戏称“吃煎饼扒穷皮”。
    作为吃货的我,既然爱上了子长煎饼,自然是想要学会怎么制作的。不学不知道,看似简单的煎饼,却是陕北粗粮细作的典范。要分“平摊”、“配料”、“调汤”三个步骤完成。所谓摊,就是将荞麦去壳后碾成颗粒状,浸泡一夜之后,用力挤压成末,加水过滤成糊状,以挂勺为好,残渣倒掉。然后在一个平面的热锅上淋上少许过滤好的荞面糊,刮开摊平。很快,一张巴掌大小、薄如蝉翼的煎饼就这样出来了。煎饼摊好后,就要准备里面裹的食材。子长煎饼的配料是很讲究的,种类繁多,口味丰富。最初也就是豆腐干,把豆腐切成小拇指粗细的条,在开水锅里加调料煮透,然后捞出在热锅盖上炕至半干,以嚼起来略带筋道为好。将一条条豆腐干卷入摊好的一张张煎饼中,这就是最早的“子长煎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过漫长的演绎,子长煎饼的内容渐渐地增多了,煎饼里还可以包上拌好的凉菜、蒸烂的酥肉、热豆腐块、烧鸡块等等,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裹上各种菜肴,真正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吃煎饼的时候是一定要浇汤的,否则味出不来。所谓汤,就是在凉水里加上蒜泥、醋、盐和味精就可以了,必须是凉水,而且井水最好,完成了这三步准备之后,就可以享用了。吃的时候在卷好的煎饼上浇上调好的汤,撒上芝麻盐、辣椒水就可以了。
    如今,延安市大街小巷、宾馆饭店,到处都能看到“子长煎饼”的招牌和影子。每次回婆家,我必饕餮一顿。自然,在子长县卖煎饼的铺子更多。说来也怪,大凡去过子长的人都会认为最好吃的煎饼还是在子长,即便把子长的煎饼包括调料和汤带回来吃,就没有了原来的那种味道了。可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必然滋生属于它的美食,去当地品尝才是正解。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