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6期 第13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01-3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比萨的真味道
新闻作者:文 / 郭少言
    小孩爱吃比萨,太贵,我就学着做,买了本比萨菜谱,孩子细嫩的小手一指:“我要吃这个,还要吃那个,好了,今天就点这些吧。”手捧菜谱躺床上给孩子当睡前故事讲:“黄油、橄榄油、罗勒叶、黑橄榄、马苏里拉奶酪、番茄酱、意大利黑醋……不然,我给你做个葱油饼算了?”“哼,嫌麻烦了?我就知道你不会做。”小脸轻蔑地一扭,不理我了。点菜我不怕,但你不能伤了我的自尊,我就不信我还不如必胜客了,开始不伦不类地做起了比萨。用高压锅做过,用电饼铛做过,用灰太郎他老婆打他的平底锅也做过,这些做法都不能使比萨上的菜原汁原味、根根挺立,卖相不好。终于,我妹妹从异乡给我网购了一个大烤箱,给足了我做比萨的底气。
    可是我做的比萨总是跟葱油饼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葱油饼是我的文化,渗入骨髓中的东西,本性难移啊。我这样说,听起来好像我很会做葱油饼一样,其实不然。前年国庆节我才尝试第一回做葱油饼,当时,我的车被困藏区雨季中不能成行,只好在藏民家住了几天,那对藏族小夫妻不太会做饭,拿大塑料脸盆和面,和好了揪块块往水里丢。我当场叫停,自告奋勇地说:“我给你们做汉族的葱油饼。”小夫妇大喜,马上把大厨权力交给我,两个藏族小伙蹲在大锅边烧柴火。火烧得越来越旺,我一边做饼,一边脱衣服,外套、羽绒内胆、毛衣,最后只穿了个衬衫站在油锅前,而他们的藏袍只要用胳膊轻轻一翻,立即转变成夏天装束。最后,我做的葱油饼,那叫一个奢侈啊,堆满了一大桌子。五个人吃着葱油饼,就着葡萄酒,唱着藏族小曲,从中午吃到深夜。他们的歌好听极了,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相信我的葱油饼也绝对让他们印象深刻,谁会认为来自汉地的我做的饼是不正宗的呢?
    扯得有点远了。作为一个爱钻研的人,我深刻地思考,我做比萨的瓶颈和短板究竟在哪里?菜谱看得也不少,各种稀奇古怪的调料也都在网上搜罗到了,为什么总是做得不正宗呢?为什么葱油饼就能无师自通呢?文化!缺的就是这个东西。于是,我访问了西西里岛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尼克,他在罗马当律师,并不是个厨子,但他对比萨的了解就像我对葱油饼的了解一样,无师自通。尼克告诉我,比萨的种类非常多,因为调料和食材的不同,它们都有不同的有趣名字。最传统最古老的比萨是Margherita玛格丽塔,这是150多年前一位王后的名字,一次,她去拜访Napoli那不勒斯,这里的厨师为她特别烘烤了一种食物,把西红柿、芝士放在面包上,一起放进烤炉里,他把种扁面包献给王后,得到王后的欢心,于是人们用王后的名字叫这款比萨。PIZZAS是意大利文,意思是“扁平的面包”。二战后比萨流传于欧美。现在,全世界最好的比萨仍然出自那不勒斯,这座城被称为比萨之都。
    意大利人开始做各种各样的比萨,人们把自己喜欢的食材添加进比萨,再起一个诱人的名字。那不勒斯最基础的比萨叫NAPOCETANA,不必去查英语字典,这是意大利语,且让我音译一下“那波克塔娜”,铺在饼上的基础食材是西红柿、香肠和奶酪。在这三种食材的基础上,如果你加上橄榄和蘑菇还有一种洋蓟,就成了GSEASONS比萨。洋蓟的英语是artichoke,Cynara scolymus是这种植物的学名,植物的学名往往都是拉丁词汇,在活着的意大利语言里能找到这些已死的拉丁词汇。欧洲的中世纪学术是通过教会传播的,无论世事更迭,沧海桑田,教会只使用拉丁文,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就是拉丁语圈子,这些地方曾是古罗马最核心的地方。历史的变迁与语言的成长水融交融,这就是为什么意、法、西及南欧人民都不太会说英语的原因,而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等日耳曼语族的人民都能说一口完美的英语。而我们最熟知的西餐料理那些洋味十足的名称:拿铁,卡布其诺,比萨、提拉米苏……都是意大利词汇,亚平宁半岛上充足的阳光造就了懂得享受生活的意大利饮食文化,随着帝国的扩张和贸易与人口流动,得到世界性的传播,成为欧洲烹饪之母。如今,这些意大利饮食词汇无微不至地影响着中国人身边的餐饮。
    但是,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认为不管什么东西都是中国人发明的,准给你找出个中国祖先来,在这一点上不输韩国人。关于比萨的诞生,在中国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当年马可波罗到中国吃到了北方平民中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十分想念,叫来厨师如法炮制,可笨手笨脚的意大利人怎么也把馅包不到饼子里头,于是只好撒在饼上面凑合着吃,不料,即便是这样,这半吊子中国美食还是立即受到意大利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开始在欧洲流行起来。这个故事版本是不是很“中国”?哈哈,又绕到葱油饼上了,它真是我们的文化,躲都躲不掉。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