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门传承性较强的艺术。通过临习前贤法帖,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并不断完善、提高,因此临帖在书法学习初期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平常临习方式,简单谈谈临帖过程中的一些个人看法。
选帖是迈出书法征途的第一步,选好一本适合自己的经典法帖是决定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临帖要找准目标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经典。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所以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榜样要越高、越完美,一入手就要临最好的帖,一开始取法就要取好,这是学书法避免走弯路的很重要的前提。在我接触魏碑时,导师傅汝明先生建议先从元氏墓志着手,因为此类墓志大多镌刻精妙、用笔遒劲、布局疏朗,能使初学者从唐楷段平稳过渡。
习字前,首先要读帖,做到心中有数。赵孟\云:“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也提到:“先能察,后能拟。察进一分,拟近一分;拟近一分,察近一分,终身不复止”。可见读帖与临习是互相促进的,把帖“读”好再“临”,以此交替往复,才容易进步。读帖就是要认真地观察字帖上的字,思索其书写的过程及细节,由字到行,再到整篇作品。
读帖要注重细节,要从字的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来研究,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不要轻易放过。何处换锋行笔、何处翻转、何处提按,何处疾涩,何处中锋都要细细体会。这样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形入神。
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方法。就是将法帖放于眼前,用毛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先可一笔一笔临写,再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真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但切勿将一本法帖只临几日或几星期,每临一本帖,至少要达到原帖75%的相似度才可进行下一本碑帖的临习,勿贪多。
“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一般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另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就默写多少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结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后全部默写。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
上述两种方式是对初学阶段的一种规范方法,当习帖到乱真的效果是不容易的,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打出来,苏轼说:“临帖不在得其形而在得其神,欲得其神,先得其意,意得,神斯得矣”。只有这样才能使临摹的碑帖产生气韵、意境,使其拥有自己的血液。书法学习要求先入帖后出帖。不入帖,出帖就无从谈起。入帖而不能出帖,则学习无疑也是不成功的。
意临实质上就是出帖问题。在临摹阶段中,读帖是入门基础,实临则是临摹阶段中最漫长的操练,而意临则是脱化,由此而产生质变,最终形成自我风貌。寥寥数千字,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简单谈了谈自己对碑帖临写的一点感受和一些浅陋的方法,不当之处多多,敬请诸位读者老师同仁多多指正批评。(作者系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