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6期 第1345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01-30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七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砚田悟道
新闻作者:文 / 李成海
何为书法
    书者,抒也,抒其情、抒其神、抒其心、抒其意者是也。然欲达书道之高妙,难于上青天。绝非提起毛笔,涂上汉字就称其为书法也。当世之时,胡涂乱抹者比比皆是,可用几句话来形容,朝学执笔,暮已创新,次日则自封为书家,实可笑至极也。新闻媒体时有不实之误导,亦为浮躁之风气推波助澜,此风断不可长也。几年前中央台有一节目,某位书家可用全身三十六处地方夹着毛笔写,令人作呕。余费尽心思,实在想不出三十六处地方在其人何处,杂耍、表演、自吹、互吹皆浮躁之产物也。书法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传统艺术,是以极熟的技巧来完成个性特征的生命艺术,由数量厚积进乎于道也。

    道者艺术之最高境界也,技进乎道,非经数十年之临习不可为也,博学传统文化,以书卷来支撑书法,方为土也。意编排,只能叫“做”,不能为书法。


关于楷书

    楷书之继承是学业必不可缺之道也。汉字变体者于周秦汉唐皆有之,至唐代法度备焉,包罗点画之万象以此为本,丰富点画之形势,以此入深;较之他法,楷法有着不可限量之前景,学书者必当从之,方为顺途耳。篆、隶之法用笔较之楷书,稍显单调,以此入手或为不可,可总觉有笔法缺失甚多之感。余习书数年,方有体会。


关于行草书

    在诸多的书体中,最常见的行草书(余这里所说的是行书问草书,以行书为主),而最难写也正是行草书,传世之行草书法帖中,也为最多。古贤大家之行草书,各具特色,或瘦硬,或隽秀,或丰满,或古拙。风格多样,百家争鸣。而我们常用的书体也以行草书为最,尤其书法。几千年来,在用笔、结字、气韵等方面,古人已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临习行草书,要写出自己的面目来,是难上加难,余以为能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取得些新意,已属难能可贵也。要写出自己的面目来,实非易事,所以只有认真临习古贤帖,感悟其中奥妙,融会贯通才有机会,绝非涂鸦之书也。


内容与形式
    大凡书法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能达到统一和谐,才为妙品也。历代书法典范中,最为贴切者当属《兰亭集序》、《祭侄文稿》也。一纸集序,千载流传,从书体之潇洒、用笔之灵动、奥义之盎然,当亭风光之幽静、文人雅集之情趣,甚合会集之况也,被后世人称之为书圣的王羲之,才有此绝世佳作也。
    兴与悲之情绪,表现在书法作品中,也极其能见也。颜真卿《祭侄文稿》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从书法作品上看,有着兴与悲的极致,兄被掳侄被杀而正当英年,归葬时已失身躯,仅存头颅,抚今追昔,使颜真卿悲愤疼痛,作祭文时,血泪并进,情不自禁,纵横顿挫,一泻千里,终成千古绝唱也。
    书体四种,情趣神采多矣,在书法创作中,应在内容与形式上尽量达到统一为好,字体有:豪放、厚重、隽秀、轻盈等面目,完全可以用多种书法风格来吻合内容的意境为上乘也。

    东坡居士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如铜琶、铁棹,似关西大汉,气势极其豪权,波澜壮阔,要用隽秀、轻盈之书法表现,却有悖其意境也。如柳永词中,多表现江南小景,小桥流水,秀林幽雅,要用狂放之书风又有所不妥也。每幅书法作品的表现风格,多种因素皆应认真思考,精心创作,不失为好习惯也。


形神之辨
    刘熙载云:“入古神者,我化为古,入我神者,古化为我。”形与神历来都是书家与学书者必读话题。2003年进余突然有所感悟,历来讲书法之书册及课堂,皆以临帖先及其形,后及其神之说,此有误也,大多人云亦云。神乃精神,指某个人内在的气质,学养阅历的具体表露,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这也可谈到艺术门类,每位大家的特征,在临习中,别人也只能学其形,出己形才是正理,余曾经有一篇文章《形神辨》详细论述。2011年余订阅《随笔》杂志,林镛先生的一篇纪念文章《百年一峰》里谈到上世纪老画家王肇良先生谈到“形与神”已五十年了。王先生文论:“形是一切、一切是形,形以外的神是不存在的,所谓神,是形的运动感,是形的活动反映。不是形神兼备,而是形是一切。”“形神俱全,写形而神自来。”
    几千年来,均说神重于形,神是最高,确实可悲,无论讲多少,无形,神落于何处,神不落于形,则根本无神,习书者,如不掌握所学之形,广收薄发,写出自己的神来,那将是已无你形,何谈出神。(作者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望贤书学会会长)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