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乔恩・科莱考尔的《走进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乔恩・科莱考尔,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outside)杂志专栏作家、登山家。1996年3月,乔恩受《户外》杂志邀请去尼泊尔参加并记录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他是8人探险队中的一员。这支探险队由来自新西兰的著名向导罗布・霍尔带领。5月10日,他登上了峰顶。但这次登顶却使探险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仅作者和另一名成员存活。
乔恩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不为大家熟悉的珠峰探险情况。1852年,一位名叫锡克达的孟加拉计算员“发现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自那时起到其最终被登临的101年间,珠峰共夺去了24条生命,挫折了15支探险队。之后陆续有探险家不使用氧气独立完成了征服珠峰的壮举。1996年乔恩参加的探险从人类征服珠峰的角度看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但于乔恩及其队友来说却意义非凡。
珠峰的探险队分商业探险和非商业探险,又分是否有向导参与和是否使用氧气等。一般比较受欢迎,风险小些的是有向导参与,并使用氧气的商业探险。商业探险的后勤保障工作一般由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完成,这个民族聚居于珠峰山下高寒地带,经济落后。珠峰探险队的起点可以从珠峰大本营算起,在那里有时会有数十家探险队在做准备,也有许多以引导顾客征服珠峰为手段的商业咨询公司驻扎。大本营以上至珠峰每隔一段会设一个小的营地,一般可设3-4段。到大本营的路途有2-3天,风险对于专业登山队来说相对较小,而大本营以上每一段营地都要经历不同的挑战,很多探险队员在此过程中会遭遇诸如高原疾病、雪崩、坠落等种种风险,幸运些的话可能有功或无功而返,或者冻伤些胳膊腿之类,不幸运的往往还没上到1号营地就长眠于深山之中。
从登临珠峰大本营开始,各种不适应和困难就一直伴随着所有成员,其困难令普通人难以想象。登临珠峰并非一蹴而就,从大本营出发,先是征服1号营地,然后返回大本营,再征服2号营地再回大本营,这样依次往返,每次都要有几天时间,经过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分昼夜的艰苦训练以达到适应征服珠峰的状态。某号营地对珠峰来说只是个小基础,但对探险队来说其实都是巨大挑战。在此过程中就有队员经历了冻伤和坠落的危险,小伤小险更是不计其数,直到向珠峰发起总攻。在山上的状态,用乔恩的话来说,人脑永远处于混沌状态,辨别一具自己摸到的东西是尸体往往要一两分钟时间,行动上就更为迟缓。要命的是乔恩在从珠峰返回的时候氧气已经用完,但幸运的是他早半个小时达到珠峰并提前返回。后面的队友则遭遇到毫无征兆的珠峰典型风雪,那次一同登峰的4支探险队中共有9人死亡,另有3人在当年5月底相继去世。
读乔恩的书,在感受登山探险惊险刺激之余,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众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加入到有着如此危险的活动中来。乔恩说“不去攀登珠峰有很多的理由,但攀登珠峰本来就是非理性的行为――是欲望战胜理智。任何会认真考虑这样做的人几乎都超越了理性的范畴”。乔恩有着美满的家庭和稳定的生活,《户外》杂志邀请他参与珠峰探险,他也曾犹豫不决,历经近半年的挣扎,最终还是接受了挑战。这一切源于乔恩儿时的梦,他“1963年发生在珠峰上的英雄事迹在我尚未成熟的想象中激起了巨大而悠长的回响。我把霍思宾和安索爱尔德当成了自己心中的英雄。有一天我也能登上珠穆朗玛峰。在以后10多年里,这一直都是我奋斗的目标。到我20刚出头的时候,登山成为我生活的中心”。
即使是读完了乔恩・科莱考尔的书,我依旧找不到合适的理论来解释其行为,从贫乏的词库中仅仅搜索到“梦想”二字,还有什么能够比梦想更伟大呢。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经说过“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这种追寻梦想、超越自我的精神,不正是陕西交通人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吗?!(作者系西铜公司职工)

第四版
< 上一版
追寻梦想 超越自我
----------读乔恩・科莱考尔《走进空气稀薄地带》有感丁旭东
新闻作者:丁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