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期 第640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07-12-28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第四版 < 上一版   
刀剑如梦
新闻作者:文 / 李 虎
    我有一把剑,挂在墙上,落满灰尘。我有一把刀,锈迹斑斑,静静地躺在一个角落。
    偶尔,落寞时候,我拔剑把玩,也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拂去灰尘,方见它本来面目,镂空装饰着夔龙纹饰,剑鞘鬃红黑大漆,气度相当高贵。我突然想到了少年时的李太白,仗剑去国,可是最终书剑飘零,剑与他一生相伴,人剑合一,才达到了他不可超越的极致飘逸。李白《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何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其实,李白的志向绝非写诗,他有着更大的经世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有诗酒自娱,就像这把剑,落满灰尘。
    那把刀,通体斑驳,依稀能够看见刀体上刻着字,标明它的身世,只是现在已难以辨认。刀刃还有一些小磕,想来也曾身经百战,历经沧桑,海棠式的青铜镂空刻花护手,把它的身世推到了清中期以前,更给它的沧桑平添了几分色彩。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刀》,讲述了29军战士手持大刀,以血肉之躯,和日寇殊死决战的故事。让人的思绪回到了那个“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壮烈年代。本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大刀,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成了民族魂魄。
    中日之间关于刀的对决可上溯到明朝倭寇侵扰我国沿海的时期,倭刀工艺精细,十分锋利,双手握刀,善于劈杀。而明朝的刀只是军队的普通装备,制作相对粗糙,因此和日本浪人的倭刀抗衡,吃亏不少。后来,戚继光等将领借鉴倭刀的特点,改进中国刀的设计和实战技术,最终战败了倭寇。从戚继光到29军,中国刀和倭刀对决五百年,中国刀取得了胜利。
    刀和剑,是冷兵器时代的致命武器,也是精神的象征,理想的化身。它们冲锋陷阵,保卫国家,同时捍卫理想,仁人志士剑不离身。鉴湖女侠秋瑾有一首著名的《剑歌》,表达了立志报国的决心:“锋芒未露已惊世,养晦京华几度秋。一匣深藏不露锋,知音落落世难逢。空山一夜惊风雨,跃跃沉吟欲化龙。”宝光闪闪惊四座,九天白日暗无色。后来,她果然从一个官太太转化为伟大的返青志士,流芳千古。
   如今,我的刀和剑被束之高阁,满身灰尘。可是剑还是剑,刀仍是刀,它们的内核没有变,谁又能否认它们不会在一夜风雨中化为龙呢?
                     (作者系省高速集团职工)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