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0期 第1349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02-13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四版 < 上一版   
准烟民
新闻作者:朴 实
    抽烟是个坏习惯,可全世界抽烟的人并不少,据说有十分之一还多。作家贾平凹把抽烟叫做“吃烟”,也可能是地方方言,可见他和他们那里的人对烟是多么的喜爱,就像吃饭一样地喜爱和依赖。
    我烟龄不短,但烟瘾不大。就是来了人陪着抽,来人抽得多我也抽得多,人走了我一支也不抽,充其量就是个准烟民。不抽也不想,而且抽时不过喉,别人说我这是糟蹋烟哩。
    最早学抽烟是当知青的时候。收工了,天黑了,知青们坐在一起天南地北谝闲传。知青组里有几个女知青,长得不算很漂亮,但比起农村人,那就白净细发多了,自然也吸引来许多当地男青年。当地农民几乎都抽烟,每天晚上知青组窑洞里烟雾缭绕,和着汗腥味、脚臭味,派生出一种奇特的味道。因为我是知青组长,有女知青告诉我说,能不能让他们少抽点烟?我说不抽烟窑洞里味道更难闻。
    农民抽烟,我们也跟着抽,当时主要是抽旱烟,用纸卷个喇叭筒,把烟叶填进去,把口一捻,点着就可以抽了。我原以为抽烟只要不过喉,就不会对身体有伤害,但实践证明,不是那么一回事。一次,一个农民卷了一锅烟对我说:你能把这烟降住算你本事大。我看见那烟是用发票卷的,上面有元、角、分字样。农民又说:你能抽到“元”字就可以了。嗨!小看人。我点着烟,连吸几大口,“元”字过了,“角”子也过了,接近“分”字时,农民夺走了烟,连连说:你厉害,你厉害!我知道我的秘密在于抽一口冒一口,从来不过喉。可谁知,不一会儿,感到头昏眼花,恶心想吐。当着众知青的面,我硬撑住没有倒下,摇摇晃晃走出窑洞,又摇摇晃晃走进厕所,眼前一花,“扑通”一声跌倒了。不知过了多久,听见有人叫我的名字,睁眼一看,躺在了知青组的炕上。从此后,我再也不敢逞能了,同时也知道,烟不过喉也会中毒的。
    我是个随和的人,年龄越大越随和。别人递给我一支烟,我一定会接住,不能说不会抽,怕万一哪一天抽烟时被这人看见,说我是个虚伪的人。如果递烟者再给我点火,我会用食指轻轻地敲敲点烟者的手背,表示感谢,这个动作是在南方一个城市挂职时学会的。
    凡事都要顺其自然,抽烟也一样,存在就有它的必然性。那么多研究机构说抽烟易患这病那病,但国家为什么不像禁毒品一样禁烟呢?有人说烟民有需求,禁烟要有个过程,这话显然牵强,过去许多人吸大烟不是也有需求吗?最终不是也禁止了吗?税收可观恐怕是个硬道理。
    女人一般反感抽烟,当然不包括外国女人。我去俄罗斯就见过许多女人抽烟,海参崴就特别多。她们纤纤细手,拿着纤纤细烟,抽一口吐半天,迷离的眼神若有所思,那是在玩妖媚,但也的确吸引眼球。中国女人大都反感吸烟,我妻子就特别特别反感。一天晚上,我和几个烟鬼朋友打麻将,“牌不兴,拿烟熏”,几个小时下来,大家都头昏眼花了。回到家里,妻子立马闻出了烟味,叫我立即脱掉毛衣。脱掉毛衣后,她耸耸鼻子又说:“衬衣也有味,快脱!”我立即脱掉衬衣。她又耸耸鼻子说:“不行,头发身上都有味。”于是,我只好全面清洗了一遍,仿佛刚从茅坑里钻出来似的。
    吸烟的确不好,办公室来了烟民,一会儿狭小的空间便被烟雾笼罩。起身把窗户开个小缝,以便烟能散出去,然而我看到的是比房间空气强不了多少的黄色雾霾。看来,吸烟比起雾霾是小巫见大巫了。烟可以不吸,但有雾霾的空气人人都得吸,且不论富贵贫贱,男女老幼,也没有二手雾霾,三手雾霾之说。
    其实,民众最渴望的是在限制吸烟的同时,加大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使治污工作常态化。如果再把pm2.5的指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升降的重要标准,相信空气就一定能好起来,天空就一定能蓝起来,讨厌的雾霾就会像反腐中的老虎苍蝇一样,无藏身之处,百姓就能享受到一个“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环境。(作者供职于省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