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2期 第135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02-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二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会吃才有福
新闻作者:文 / 郑永安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饮食文化的民族。因为对饮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才会琢磨,才会研究,才会创新,继而发扬光大。
    作为一个吃货,仅仅爱吃、能吃、舍得吃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得懂吃、会吃。“爱吃、能吃、舍得吃”我认为是为了吃而吃,境界不高,无异于填鸭,吃得浮浅,吃得庸俗;而“会吃”则是一种有内涵有思想的吃,因此吃得明白,吃得卫生,吃得健康,吃得幸福,吃得高雅。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因为会吃,才琢磨出了“东坡肘子”并传承几百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因酷爱“红烧肉”而使之家喻户晓;就连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乞丐也会琢磨美食,继而发明了“叫花鸡”更戏剧的是,人们并不因这道美食是叫花子发明的而有所排斥和嫌弃。
    堪称骨灰级的吃货,当属清代文学家李渔。他在《闲情偶记》一书中辟出专题《饮馔部》,对美食文化进行了颇为独到细致的研究。他的很多饮食理念,不仅符合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饮食要求,更符合当今社会大众追求的绿色、健康的饮食理念。
    他在《饮馔部》里说:“蔬食之最净者,曰笋,曰蕈,曰豆芽;其最秽者,则莫如家种之菜。灌肥之际,必连根带叶而浇之;随浇随摘,随摘随食,其间清浊,多有不可问者。洗菜之人,不过浸入水中,左历数漉,其事毕矣。熟知污秽之湿者可去,干者难去,日积月累之粪,岂顷刻数漉之所能尽哉?故洗菜务得其法,并须务得其人。以懒人、性急之人洗菜,犹之乎弗洗也。”
    基于这种理念,一般在外吃饭,我很少主动去点大小餐馆里的小青菜,因为清洗小青菜费时、费工又费水,难免夹杂着细菌、粪便里的卫生纸浆、泥土等杂质,这并非耸人听闻,不幸还真让我遇见过。更何况李渔所说“以懒人、性急之人洗菜,犹之乎弗洗也。”洗了跟没洗一样啊。
    我的饮食“洁癖”不仅来自健康理念,主要还是源于父母的熏陶。小时候,每当过年,即便再穷、再苦,猪头也是必不可少的年货之一,父母至少提前一个礼拜就会买来猪头,先用温水浸泡,然后用夹毛的镊子,一根一根拔去猪毛,就连猪头上的耳朵眼儿、眼睛以及凹陷处的细小的猪毛都不放过。猪毛拔净后,还要将铁棍在地炉烧红,整个烙一遍,有时一个猪头仅清理干净就得好几天。哪像现在,一个猪头在商家手里,靠一只喷枪,只需几分钟就搞定。比如看父亲杀鸡,他不仅要把毛清理干净,还把没有长出皮外的黑色的毛囊挤出来;鸡舌头上的角质要去掉,鸡屁股上的生殖腺要切除,腹腔里靠近脊背的肺也要抠掉。
    当今社会“吃货”、“美食家”众多,网络、微信到处都在传递美食信息,然而,会吃又会做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所以,美食光鲜的外表下,健康隐忧岂能排除?所以,一般在外吃饭,无论餐馆或是家居,我一般不吃带皮的肉食,因为大多带皮的肉食毛都没有去净。另外,动物内脏如肠、肚都不易洗干净,最好慎用。
    汉水流域多有用小鱼做菜的,尤其是陕南一带基本上是“香酥小鱼”、“干炸小鱼”、“酸辣小鱼”、“炸面鱼”等,但如果我在餐馆就餐,尤其是不熟知的地方基本不点这一道所谓的“特色菜”。为什么呢,因为一般餐馆对小鱼的处理基本不会抠鳃、去鳞,甚至是连内脏是否掏尽都未可知。 
    现代生活节奏即便再快,也不能忽视食品卫生。对此,李渔对洗菜更有近乎苛刻的标准:“洗菜之法,入水宜久,久则干者浸透而易去;洗叶用刷,刷则高低曲折处皆可到,始能涤尽无遗。若是,则菜之本质净矣。本质净而后可加作料,可尽人工,不然,是先以污秽作调和,虽有百和之香,能敌一星之臭乎?”
    诸君千万别以为我是天桥上的把式――只说不练。作为吃货,本人不仅烧得一手好菜,并且把老婆也培养成了粗通厨艺的“巧妇”。时下,中央“反四风”和“八项规定”的出台,我双手赞成。一来饮食能回归家庭,联络感情,找回亲情,二来我和老婆的厨艺也有了“英雄有用武之地”。闲暇时,除了琢磨家常菜外,还潜心钻研各地风味美食,并引入家庭餐桌:如“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苏格兰打卤面”、新疆“大盘鸡拌面”,“新奥尔良炸鸡”及各种风味烧烤……来我家的客人,每每享受美食后,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形容――已是醉了。
    自打把老婆的厨艺培养出来后,除了逢年过节卤菜、蒸菜的活儿还不能放手让其做以外,在家里,其余时间,本人基本上属于全脱产顾问级别。
    做一个懂吃、会吃、有口福的吃货,真的很有福!(作者供职于安康公路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