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2期 第1351期 本期开刊时间: 2015-02-27 星期五
今天是: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第三版 < 上一版    下一版 >
面皮的味道
新闻作者:文 / 吕海龙
    面皮,细分又有擀面皮、烙蒸面皮、米面皮等等。国内,当以陕西凉皮最负盛名;省内,当以岐山擀面皮最为正宗。要不,这“岐山擀面皮”的金字招牌,谁都想“傍”一下。无论是美食街的面皮店,还是大路边的面皮摊,多会冠以“岐山擀面皮”。有些唯恐回头客混淆,还冠以“正宗岐山擀面皮”、“某某岐山擀面皮”。其实这“冷淘热蒸”的岐山擀面皮,大唐的子民就已食用,康熙年间还得了个“御京粉”的御赐名头。但朴实的岐山人似乎更愿呼其擀面皮、凉皮子。
    《诗经》云:“周原,堇荼如饴”。上苍恩赐了岐山人沃野百里,岐山人则以擀面皮这一美食来馈赠世人。这劲道、辣香可口令人垂涎的岐山擀面皮,同岐山人做臊子面、烙锅盔、淋醋一样,也以本地产的麦子为原料,有着独到的工艺。与西北的地域文化、西北人的朴实相契合――口感较硬、韧度高。寒风中,坐在面皮摊前的条凳上,就着西北风,A着劲道的岐山擀面皮,尤以女子最为“嘴馋”,别有一番滋味。
    在西府的集镇、乡村古会上,随处可见擀面皮的摊子――一张条桌、两排条凳,食者络绎不绝,就连满嘴掉牙的老汉老婆子口寡了,都想吸溜吸溜解解馋。面皮讲究用碟子盛,老碗是吃不出那种感觉的。且看西府男子吃面皮,稀里哗啦,辣子油点飞溅,淋漓尽致的豪气尽现,只闻其声,就垂涎三尺;西府女子吃面皮,则探唇收腹、轻挑细吸,享受的是一种慢条斯理的优雅。我至今记忆犹新小时候进城,见纺纱厂的纱女吃面皮的情景――细窄的条凳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纺纱女,轻盈地挑起那油红晶亮的面皮,欠身、侧腮,瞬间吸溜入肚。那油红的面皮、红嘴樱唇与桃花笑靥相映,竟未吞去半点唇红,尽显性感、清爽之美。
    同其他虽具地域性、却已大众化的美食出路一样,岐山擀面皮秘不示人的古法工艺,在子承父业、“只传本村”的行规传承中,渐渐地也为“外人”所掌握――和面、淀粉、洗面筋、制面皮……只要舍得些气力,吃得下“四更蒸擀、五更出摊”之艰辛,自然离“正宗”就半步之遥了。剩下那“半步”就看摊主的调制手法了。同样的食材,调料份法的掌握细微之差,都会让面皮有不一样的味道。
    且看摊主眼观路人,口中招呼着食客,“当当当”手起刀落,面皮落瓢,寒暄间调兑的盐、醋汁水浇入,挑一筷头面皮掠过油红的辣子盆,在瓢中翻飞两转,恰到好处地入碟。看似漫不经心,却尽显娴熟飘逸之美。
    按文献记载,辣椒是明清时才从异域传入中国。因此,我就老想这大唐先祖吃面皮时,没有油泼辣子是啥滋味?时光流逝到今天,这“会吃”面皮的,都是奔这红亮、香辣,用清油、香醋激香而成的油辣子而来。如此,也就有人动起了歪老筋,辣椒中呛入所谓能提味的罂粟壳料,甚至滴点敌敌畏,着实入口香、上瘾。但却背离了正经生意人的“正道”和“良心”,自然生意难作长久,人难舒坦长久。
    这薄而韧、劲而硬的岐山擀面皮,传承了上千年,在西府乃至西北堪称小吃中的奇葩。如同川人的火锅,享受的都是一种视觉、味觉的快感。只不过火锅是麻辣得让人头上冒汗的爽,而面皮则是一种劲辣过后凉爽的过瘾。尤其是在燥热的干冬、春节狂饮暴食腻味之后,食之神清气爽,可谓凉到心里、爽在嘴上,让人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美妙。那里面有着西北风的味道,更有着岁月的味道,让人唇齿留香之余,酝酿出弥久难忘的朴素情怀。要不,说是多年前,有好“这一口”的国人旅美后,苦闷吃不到陕西面皮,就有“老陕”友人将“独创”的用微波炉蒸面皮技艺远洋授之,既解了旅美友人舌尖之寡淡,亦让美利坚人大快朵颐。这虽属面皮制作“旁门左道”,足见国人面皮情结之深厚,面皮味道里“中国符号”之浓郁。
    有着如此庞大“拥趸”的面皮,一直以来却是难上席面。西府人待客,讲究的是臊子面、八大碗,鲜有人将面皮当作待客佳肴。其实,细思之,正如那些广受爱戴的名小吃、快餐一样,再美味也不能天天食之。加之制作工序颇为费事,老百姓也就将其当作“三餐”外的“另一种口味”罢了。自作自食者极少,顶多也就做个工艺简化的“懒面皮”罢了。
    如今,岐山擀面皮已不仅仅见于街头、集市,担子、小摊。民俗宴上、待忱贵宾,已不可或缺。据说“习连套餐”中就有岐山擀面皮的身影。更有西府某电商“双十一”一天就卖出10万份岐山擀面皮的传奇,让千年岐山擀面皮扬眉吐气了一番。看来,喜甜软的南方人,也消受得起这北方美味了。
    面皮,吃的是一种味道、一种西北风的劲道;吃的是一种精益,一种专注大众的味道!此刻,看官是否已口舌生津,跃跃欲“吃”了?          (作者供职于西宝分公司宝鸡管理所)  



陕公网安备 61019002000963号